作品集中什么可以“抄”,什么不可以抄

2019-10-14     康石石

作品集是创意工作的一定范围的集合,那么提到创意二字,“抄”绝对是一个敏感词汇。毕竟抄约等于复制,那就和“创造”所需要的独一无二完全相悖了。

那么问题来了,同学们想完完全全去原创一本作品集是有可能的吗?其实现阶段我们并不具备凭空创造的能力,因为目前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多多少少都需要前辈总结下的经验作为支撑。

其实我们日常使用的学习教材,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把这些经验去用在作品集当然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也是绝对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改变这个世界。

就好比大家在为设计所需的涉及力学支撑部分设计了一个三角支撑。那么你是在做“创造”工作吗?当然是。那你“抄”了别人的东西吗?也抄了,因为三角支撑的经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本文所提到的“抄”,绝对不是照搬别人的成果,又或者是照猫画虎。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这个“抄”也需要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生化和改善,或者可以理解成“半原创”。

#1 学习和抄袭就在一线之间

一般的,在设计工作中纯粹的创造工作只占全部设计内容的20%~30%左右,那么剩下的70%~80%就是继承前辈经验的部分。如此看来,在作品集中使用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作品的理论支撑,几乎是不能避免的事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学术上复制并使用他人的成果这个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大部分材料,对学术用途方向的使用并不加以限制。不过需要大家标明出处,包括材料所属的出版媒介,作者姓名,出版机构和年份等等。

另外同学们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属性,材料的真实性需要核查这无需多言,但材料属性则需要注意,比如使用他人的调查问卷这算二手资料调研,不能归类进一手资料调研。

除了以上两点,大家还要注意如果在作品集中引用到观点和通识性的资料。观点是绝对要注明出处的,注明内容需要包括提出人和资料的名称。

但是通识性资料基本不需要特别注明,因为通识性的资料是客观的,谈论的也逃不过时间、地点和人物几个要素。

鉴于我们接触到通识性资料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比如书籍或者网络。所以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建议大家可以把观点的提出人、资料与其媒介的名称放在一起同时备注。

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完全不同的是,需要制作作品集的各位,可以把“原创”与“半原创”放在一个集合当中。那么在这个集合里,可以学习他人成果的内容其实是占据绝大部分的,但是需要注意前文提到的事项。

而绝对不能“抄”的,也是要看这个内容在作品集中的哪些部分体现,起什么作用而决定。一个作品或者项目,作为作品集的一个单元,要包含创作原因的阐述,创作过程和最终效果这几个部分组成,而每一个部分都存在着原创与半原创的内容。

在作品集里,如果各位小同学想合理的进行“半原创”,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引用、借鉴和参考。

简单来说引用是使用前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逻辑论据;借鉴是用别人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创作,但只是单纯的方法论,不可以出现内容性的部分;最后的参照,是使用已有的环境或者成品的图片,来对比呈现自己设计的优良之处。

也就是说想要“半原创”一定是要在原有素材上,进行了创新或者改造。这三种方式,正好对应了前文提到的作品集的三个部分。

#2 调研之时,善于“引用”

作品集的原因阐述环节,也是我们通常说的调研活动的呈现区域,因为调研活动涉及的各种资料的使用量非常大,所以这个部分也是可以“引用”的最集中的部分。

这一单项中大家既可以按照比较经典的学术调研方法,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场合掺入独特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调研方法。

因为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要把问题搞清楚,所以论点、论据、逻辑连接和结论就变得无比重要。也因此引用各种资料进行论据的支撑工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调研过程中的关键性显而易见。

因为这是言之有物的基础,当然在基础之前大家还是记得要把引用部分标明出处,不然就存在引用变抄袭的危险。

在作品集的原因阐述部分,适合引用,但是并不太适合借鉴和参照。因为这个部分的重点和其价值在于展示同学们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使用借鉴和参考中的任何一个方式,都可能会破坏逻辑思维的独立性从而减分。


L同学调研时用到的调查问卷获埃因霍芬 工业设计 MALCC 服务设计 MA

上图为汉艺18届学员L同学作品集的调研工作部分,她不仅去到了项目用地实地考察,同时还对项目主要服务对象进行了一对一的采访。让整个原因阐述部分更具有说服力,在强大引用资料的支持下整个项目的后期创作也会更加顺利,可信度也会更高。

#3 创作过程,精确“借鉴”

在原因阐述部分之后,一个项目就进入到了创作过程。按照同学们平时的理解,这个环节本应该是个人表现的主舞台,总不能有“借鉴”的余地了吧。

其实不然,在这一部分还是给同学们留有“借鉴”的空间的。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能像调研部分那样,生硬的做一个资料的搬运工,而是需要同学们借鉴他人的创作和思维表现方法,并在基础上进行升华。

相信各位同学,尤其是工业设计的各位都知道知名设计师刘传凯,他的设计草绘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园地”。他的设计草绘是一本经典教材,虽然书里的产品设计在今天看来,更多地体现的是上个世纪的产品外形设计,已经不能说是流行了。

刘传凯产品设计手绘作品

但是他的设计方法,仍可以为大家所用。比如对产品造型、使用方法、比例尺寸、分模设计的展示和讨论,甚至如何在有限的图面中富有逻辑的展示概念发展流程,在同学们的实际创作过程中还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像这种借鉴大部分情况是不要求标明出处的,因为行内人经常一眼便知最早这么搞的人是谁,而且仅仅在方法上进行借鉴在行业里是被许可的,所以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看到了好的创作和讨论方法,用!就行了。

但是,在创作过程展示部分,“引用”和参照他人的创作内容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个部分重点是,将个人独立的创造性进行可视化展示,如果选用引用或者参照会削弱独立创造的成分。

#4 效果展示,“借鉴”“参照”齐飞

作品集的最后就来到了效果展示的部分,在这里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去引用了。因为效果展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突出整个设计活动的价值所在。那么借鉴和参照,在这种价值展示环节还是比较适用的。

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借鉴是效仿,而不是照搬,所以在学习的基础上要超越前人所创造的不同的展示方法,同时还要在展示方法中体现出自己设计的美感所在。

而说到参照就是要大家拿出自己的设计作为目标对象,与前人的设计进行对比,从而体现出自己设计的价值所在。

汉艺国际2019夏令营——《追三蹦子的人》学生作品——《视线的流动》

拿汉艺在读学员在本届夏令营中的作品为例,他们就很好的在原本设计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改进。并且进行了很好的视觉转化,让整个设计的优势尤为凸显。

以上便是关于作品集的几张Fastpass,但是需要再三提醒同学们的是,作品集创作不在于你是不是使用了前人的成果,而是在于要合理、适量、理智的使用。否则抱着学习之心的借鉴,就会被判定为恶意的抄袭。

如果看完文章以后依然有疑问,可以通过私信联系康石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Iv9y20BMH2_cNUgVq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