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晖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
林郑施政报告直击民生痛点,愿香港重新起航
10月1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如期发表。报告以直面香港的当下严峻形势开场,重申特区政府秉持的准则和捍卫香港的核心价值,并推出超过220项、包括部分只有政策方向和方案的措施。重点集中在房屋、土地供应、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这四方面的工作。
《施政报告》提出,首次置业人士购买800万港币以内的房子,可以申请贷款9成;购买1000万以下的房子,可以贷款8成,即80万港币就可按揭入住。当然考虑还贷因素,这是针对月收入达7万港币的家庭而言。所以更多住房供给还是来自超过1000公顷的私人土地回收和特区政府的土地供应。短时间的缓解来自出租公屋、福利居屋的加快出售以及现金津贴等措施。同时改造和扩大公共游乐空间,增加文体娱乐设施。
民生方面,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多发钱、多发几次钱,发多些钱。本次报告民生措施几乎就是冲着这一目标去的。体现在提高多项综援金额度、种类和次数,特别是针对下一代教育、医护、救济也有改善提高。在“医”“护”“住”“行”“教”方面多覆盖、多福利、居民少支出,而且针对性极强。
林郑施政报告直击民生痛点,愿香港重新起航
经济发展方面继续依靠香港既有的优势,保持、扩大与挽回三管齐下,以扭转当下处于下行边缘的香港经济。向中央争取政策,把“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发展机遇,转化为香港企业拓展市场的动力、科技创新的活力,设立专项基金为中小型企业保驾护航推动诸多产业发展,重新树立香港的经济优势地位。
在旨在阐释执政理念、回顾工作进度、现时面临挑战以及将来工作新措施的“附篇”中,新措施约200项,包括了深圳湾口岸的通关时间延长至24小时、取消每人11元的跨境渡轮乘客上船费、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支持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与青年同行与青年对话。另外,港府研究推出更多青年内地实习计划,包括进一步扩展“内地专题实习计划”,与内地机构合作提供更深更广的实习机会;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框架下,开设与创科产业有关的专项实习计划,在内地一线创科龙头企业总部提供优质的实习岗位。
施政报告体现了香港特区行政主导的政治运作特色,政府除了履行职能、解决民生问题外,不遗余力地支持企业发展。报告得到了政务司司长、署理财政司司长和行政会议的支持和认同。
不过,施政报告蔚蓝色的封面并未完全带来如各方期望那样的“雨过天青”,部分“纵暴派”议员的闹场,使得香港立法会休会,林郑改以视频的方式发布了施政报告。这一插曲也为港府接下来的工作蒙上了阴影。
首先,在经济发展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香港社会把原来积累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必须把社会危机问题还原为其本质因素,才好对症下药。如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青年前途问题。如果本次施政报告积极解决问题的措施被政治消耗所打断,那么香港将会陷入无休止的社会混乱循环。
其次,在咨询体系发达的香港社会,立法会对行政机关监察重点已由决策转为质询和监督,在香港社会参政的渠道并不限于政治上的相互杯葛和胜负,而是取决于社会公义和发展活力。行政主导有利于政府的高效运作,尤其是社会问题突出的时候,关注的重点应聚集于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到位、政府政策绩效该如何评估、政策的举措如何落实,而不是把政治行为异化为街头暴力。
最后,代议制形式的政治运作,是一种横向政治竞争和行为。这种政治竞争的前身是一种不受法律限制的行政权和民众个人权利的上下对抗,充满了各种暴力斗争和革命,最终演变为许多西方国家实行的横向制衡的代议制。在行政主导的体制下,香港立法会的议员和特区政府并不是横向或上下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配合的关系。许多以民主为口号的诉求,不要盲目去重复这一历程,不要只求形式而抛弃本质。
当然,许多历史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房屋问题,香港历史上自有施政报告以来,每次都把房屋问题列入施政范围,本次也不例外。综合各种因素分析,这一次措施和力度,仅次于董建华时期因金融危机而搁浅的“八万五”计划,值得期待。但是在施政措施实行时要注意各项措施的衔接,比如民众在住进公屋和等待公屋之间可以享受哪些过渡性政策,尤为关键。希望特区政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行政主导的优势。
林郑施政报告直击民生痛点,愿香港重新起航
在香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启施政报告的方式,来自港督麦理浩。大量惠民措施的实施、大规模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使民生问题得到上台阶式的解决,香港自此摆脱了“六七事件”带来的社会动荡,开始了香港的“黄金发展时代”。有史为鉴,坚定行政主导,落实政策措施,以达施政报告所期望那样:“以我们共同恪守的价值,重新启航。”(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