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周成刚在路上
暑期由邓超导演的亲子电影《银河补习班》在各大院线热映。这部主打“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的影片,讲述了刚出狱的父亲,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渣儿子成功逆袭,成就精彩人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剧情总体走向是温情的,但由于存在不少无解的Bug,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方式,豆瓣评分只有6.2,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喜欢的观众为它感动落泪,不喜欢的观众则批判它是假大空的“教育鸡汤”。
图片来源:豆瓣网
故事起因是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的锒铛入狱。曾是全市知名建筑设计师、亚运火炬手的他,因为新建大桥的倒塌,从人生的高光时刻跌入谷底。7年茕茕孑立的牢狱生活,让他被离婚,错失了孩子重要的成长时光。
出狱后的马皓文用自己看起来荒谬绝伦,和现实格格不入的教育理念为儿子马飞“补习”。最后的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
而其中的一些剧情,值得我们思考。
1
无条件的信任和爱
彼时正在读初一的马飞,是众人眼中的“差生”,贪玩不求上进。学校的教导主任视其“缺根弦”,并扬言“煤球永远变不成钻石”;马飞母亲一心赚钱,虽然将孩子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寄宿中学,却无力挽救他倒数第一的成绩,并且在心中笃定“他本来就笨”。
可以说,马飞长期处于一种被打击的状态下。
父子二人再次相见,正值马飞被教导主任揪上台“批判”。在老一辈教育者的心中,问题少年要通过挫折教育才能洗心革面。
而一无所有的马皓文并不认可,在一片否定声中,给予了马飞巨大的鼓励,甚至不惜夸张:“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结局是,马飞的确实现了成绩的逆转,也实现了人生的顺风顺水。
正如片中所言:孩子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受器,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爱他。我们很难说一句话就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走向。但对于长期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有什么比父母的“我相信”“你可以”更重要?
最好的爱并不是你给了孩子什么,而是他们感受到了什么。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和爱会在绝望中给予孩子信心,在迷茫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可贵。
2
将兴趣变成学习理由
很多网友表示,片名虽叫做《银河补习班》,却没有任何父亲辅导儿子学习的画面。相反,马皓文不停地在挑战传统应试教育,甚至有些极端。
别人都在写作业,马飞在玩电脑。
别人都在突击考试,马飞却请假去看航展。
实际上,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和真实性确实不强,尤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但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影片想传达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素质教育,以及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
带着压力学习和快乐学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马皓文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强迫儿子读书,而是平等的表示学习要从兴趣开始。
马皓文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引导儿子把学习目的变成了自己最渴望实现的宇航梦,点燃了他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总说,好的教育不是跟着学,而是让孩子自己学,这种从兴趣倒推成绩的培养方式,恰恰帮孩子树立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观。
正如片中金句“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
读北大和清华是过程绝不是终点,一生中重要的时刻,平均分布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一秒。当世界的精彩慢慢展示在孩子面前,他们就能看到知识的力量、找到学习的理由。
3
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电影还有另一条主线,是父亲马皓文的“申冤路”,当年桥梁事故中背了黑锅的他成为了整个东沛市的“罪人”。
面对找工作被羞辱、前同事得寸进尺的为难、邻居的嘲讽和咒骂,他从不认输,努力上进。
孩子不一定会完全听从父母,但他们一定会效仿。
马皓文通过一言一行,让儿子看到了他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渐渐成为了像他一样的人。
他教导马飞:“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要自己想。你的脑子一直想,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而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在1998年洪水自救的片段中表现地淋漓尽致。十几岁的马飞在父亲的引导下,自己制作筏子逃出了洪灾现场。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谓言传身教,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真实样子。除了陪伴和爱,为人父母自己首先要自律,树立好榜样,用正确的三观去影响孩子。
虽然这部影片存在一定问题,如情节安排夸张、台词缺乏营养、人物设定脸谱化、对待应试教育过于偏激等。
但不难看出其真实想传达的是一种意图,鼓励家长突破旧有观念,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升级认知。
马皓文和马飞用行动告诉大家,不论是第一次做父母,还是第一次做子女,都有很大的进步和成长空间。
《银河补习班》归根结底是一场充满爱、信任、陪伴、正确引导、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补习。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一时的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只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时,我们的孩子才能终身受益。
点击【了解更多】,测一测你能上哪所世界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