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吃面新国潮 凉山面食别出心裁

2019-10-03   聚焦巴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

许多地方流行起“吃庆生面”。

在北京,

多家老字号推出“国庆面”。

在重庆,

70名70岁老人同食小面。

在浙江,

渔民海边搭灶煮起“海鲜国庆面”。

……

“面”与“绵”谐音,

自古以来,

吃面就有福寿延绵的寓意。

国庆吃面,

不仅仅是为共和国庆生,

更是老百姓朴素的爱国情怀。

简单的仪式背后是极致的热爱。

无论你身在何处,

祝福祖国,

一碗面足矣。

国庆吃碗面,

同愿国运绵长,

共祝国泰民安!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制作面条、调味的不同,使中国各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面条品种,遍及各地。北京炸酱面、新疆拉条子、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陕西臊子面、河南烩面......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其中凉山的面食也算得上别出心裁。苦荞面、甘洛榨榨面都别有一番滋味......

苦荞面

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

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

被誉为“苦荞麦之乡”,

凉山苦荞麦被誉为“苦荞极品”。


苦荞茶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苦荞对软化血管、降血糖、降血压和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特殊作用,对治愈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具有辅助疗效。对现代“文明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功能。

"



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荞的由来》记载:“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有荞即财富,一度威势大,唯荞子而已。”



彝族史诗典籍《勒俄特依》记载着苦荞麦的美丽传说:“相传远古的洪荒弥漫了天地,人间仙境螺髻山(彝语为也俄安哈)只剩下一棵索玛树及彝人先祖阿普居木,就在阿普居木忍饥挨饿、抵抗着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一只金丝雀衔着一枚荞麦粒从遥远处飞来,她掠过层层波涛,经历无数风暴,最后精疲力竭地降落在索玛树上。由于极度的劳累,金丝雀在吐尽最后一滴鲜血和胆汁后,化作美丽的女人兹俄尼拖。阿普居木和美丽的兹俄尼拖将粘满金丝雀鲜血和胆汁的荞粒植入土地,不久,山坡上开满了雪白的荞麦花,结出了苦中散发着清香的苦荞麦。洪水退去后,阿普居木娶了美丽的兹俄尼拖为妻。从此,彝人在荞花满坡、茶歌满天的大凉山上繁衔生息。



凉山彝人每逢重大节日、婚丧嫁娶、

婴儿出生、尊祖祭天、驱鬼辟邪等礼仪活动,

苦荞是必备的食品。

凉山彝族文明史有多长,

凉山苦荞发展史就有多长。

苦荞,伴随着凉山彝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苦荞,滋润着彝族人民祖祖辈辈健康成长。

榨榨面

甘洛人美好的一天是从一碗榨榨面开始的。

到甘洛,如果你没有吃上一碗酸香四溢的榨榨面,

那么你就不算到过甘洛。


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

迄今已有两百多年。

普普通通一碗面里,

融汇了世代祖辈的心血和汗水。

甜荞、苦荞混合的荞麦面加水揉成面团,

放进横在锅灶上的木架圆孔,通过挤压,

新鲜的荞面成细丝状直接进入锅中。

半米长的竹筷快速挑起面条在滚开的锅里翻滚几圈,

再将面条挑进另一个盆里过冷水,

最后进入预先配好调料的瓷碗,

前后过程不超过两分钟,

加上酸菜、豌豆、芝麻油、辣椒油、小葱和肥美的豌豆尖,

一碗清香、酸爽的榨榨面便被端到了食客面前。


制作过程保留了荞麦的营养价值,

没有一点添加剂,

完全是用心做出来的一碗好面。

健康的,固然吸引人,

但在甘洛人的心里,

最实在的还是这个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