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的大城市,你会首先想到沈阳,还是铁岭?
因为小品,铁岭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大城市,其实铁岭还是东北最有文化的城市,当然不是小品文化,具体要从一座书院说起。
位于铁岭银州区老城中心的银冈书院,如今已经整修一新。
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少有古代书院,银冈书院是少有的几座书院之一,被称为东北第一书院,因为它的存在,铁岭可以称为东北最有文化的大城市。
银冈书院的历史要从中国古代的流刑说起。
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方服劳役的刑罚。始于秦汉,隋定为五刑之一,沿至清朝。清代,共有三大“流放之所”,一是今黑龙江宁安的宁古塔,二是卜魁,即现在的齐齐哈尔,三就是位于铁岭清河区的尚阳堡。
数百位因“触犯了文字狱”或“直言上谏”或“被陷害”的大臣、文豪被流放到尚阳堡,他们把先进的文化带到并融入这片“荒蛮之所”,开启了辽北文化的新时代,影响深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尚阳堡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一笔鲜明的印痕,缘于那些“流人”,它的“厚重”是被一个又一个谪居者所积淀出来的。尚阳堡作为“国家监狱”期间,被流放到此的有暴动者,有科举考场作弊者,但“主流”却是那些博学、正直的大臣,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他们中有大学问家、有教育家,也有诗人。
银冈书院的缔造者就是其中的“流人”郝浴。郝浴26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28岁授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正在其仕途如日中天之时,1654年,受吴三桂陷害,带着妻子被流放到尚阳堡,他的儿子郝林就是在这里出生,于康熙21年高中进士,历任寺卿、奉天府尹、礼部侍郎、尚书。
在尚阳堡度过4年之后,郝浴全家迁居铁岭,“戊戌五月下铁岭,卜筑于南门之右,方十许亩,中为书室三间,前有圃种蔬,后有园种花,左壁吾卧室也。”这就是银冈书院的前身,康熙14年(1675年)郝浴“以原职召还”,走时感慨万千“泣抚银冈,留为书院。”
郝浴在铁岭近二十年,以高深的学识,在家办学,培养学生,普及文化,同时也写出了许多诸如《关帝庙祝文》、《银州语录》、《紫阳断章》等反映铁岭现实的诗歌和文章,而银冈书院更已成为铁岭的宝贵财富。因蒙冤而被流放到尚阳堡的还有编纂了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陈梦雷。正是象郝浴这些流人,给尚阳堡乃至整个辽北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他们的被流放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的迁徙和流动。
一百一十年前,身穿长袍马褂的翩翩少年周恩来,扯着伯父的袖口,推开了银冈书院的大门。从此,一段崭新人生历程,便在他与书院以及背后的这座城市与人民间铺展开来。
1910 年春,12 岁的周恩来来到秀美的铁岭古城,插班到银冈小学堂的三年甲班就读。当年,这里是国内最早的西式学堂。半年学习时光为他一生所铭记。1946 年 9 月,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时说:" 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 当周恩来迈出生命旅途关键的一步,铁岭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为解决清河流域的水患问题,迁走尚阳堡村民,将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古堡村落沉入水底,实行水利工程,即如今的清河水库,好在银冈书院还在,是清代流放历史的见证。
得益于12岁的周恩来曾在此上了半年小学,如今银冈书院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免费开放。
如书院今大部分面积被用来介绍周恩来生平,对书院历史以及对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几乎没有具体介绍,纪念书院创办者郝浴的郝公祠竟然大门紧闭。没有书院,哪来后人求学之地。多少有点遗憾。红色文化当然要发扬,但是书院对于东北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才对。
关注徐老游
跟着老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