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由攀枝花市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共同创排演出,以攀枝花为坐标,以三线建设为背景,弘扬“三线精神”的大型原创话剧《记忆密码》在四川大剧院正式首演。
剧情简介
该剧以三线建设为题材,以攀枝花为坐标,讲述的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横跨至今,用细腻的笔触和柔软的情感去刻画那些曾经把“艰苦奋斗”视为信仰与目标的人们。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用最忠诚的奉献、最质朴的情感,在荒山野渡建设了一座钢铁之城,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出烙印在共和国记忆中的一段辉煌岁月。
整台演出精彩纷呈,既客观呈现了宏大的历史画卷,又生动展现了“小人物”的精彩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
现在,就让日报君带着你
解开这部《记忆密码》
“穿着圆点花衬衣的姑娘,车厢里洋溢着你的歌唱,追逐着远方梦想的姑娘,山坡上铺满了青春的丈量……”
10月24日19时30分,四川大剧院内,伴随着一曲欢乐轻快的《爱的光亮》之歌,话剧《记忆密码》拉开了帷幕。
演出开始时,“90后”漆小花玩起视频直播,和爸爸胡野渡一起,带着爷爷胡岳巍寻找三线建设的记忆。爷爷坐在轮椅上,努力回忆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2036,我要见2036……”
爷爷的一句话,打开了那代人的记忆密码,奋斗画卷徐徐展开。
瞬间,场景切换,一群带着草帽、身着天蓝色衣服的建设者出现在画面,这块灰色屏幕犹如时光机,将现场观众带到上世纪60年代的攀枝花。
那时的攀枝花,一片荒芜,人烟罕至。
在祖国的召唤下,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热血报国,千里迢迢奔赴攀枝花投身三线建设。
机要室话务员鲁晓芬任劳任怨
通信技术员朱煜明踏实肯干
通信组姚组长对三线建设有着矢志不渝的信念
……
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逐一出现在舞台上,随着记忆密码的开启,一代人的芳华似乎重新被点燃。
在剧情中,朱煜明因创作《爱的光亮》被冠以“资产阶级思想”,被迫调岗。
鲁晓芬自认为检查电话线路不力,申请调岗。一对深爱却不善表达的恋人从此难以再见面。
朱煜明把对鲁晓芬的思念化作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信件,但却没有勇气寄出,直至因公殉职。
183封手写信件饱含了朱煜明对鲁晓芬的深情,也无声的叙述了两个年轻人对祖国、对攀枝花的爱。
他们那一代的人生,纵使悲伤,却也是悲壮的悲伤!
宣传干事胡岳巍的故事,也是悲壮的!
妻子难产那晚,天空电闪雷鸣,因为担心在外检查电话线路的鲁晓芬的安全问题,他坚持等鲁晓芬检查完再去医院看妻子,谁知,妻子却永远离他而去。
每代“钢铁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情感记忆。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话剧《记忆密码》在叙事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话剧中,现实和历史不断交织,《爱的光亮》贯穿全剧始终。舞台上栩栩如生的道具,现实主义手法与艺术手段的和谐相融,工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生动再现了三线建设者们当年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一代人的芳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染
三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60后”观众李黎看完话剧后深受感动和鼓舞:
这部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话剧,真实还原了三线建设时期的人和事,很有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攀枝花从不毛之地到钒钛之都,离不开老一辈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管时光荏苒,三线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70后”观众张小飞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这部话剧很接地气很感人,全剧戳中观众泪点的细节有很多,看完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没想到三线建设的历史竟如此悲壮。
三线建设者一心一意报效祖国、为国奋斗的精神感染了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三线建设者致敬,向那些城市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敬礼!
“90后”观众观众罗源源看得热泪盈眶:
这台演出太精彩了,没有经历过三线建设,但通过《记忆密码》的解锁,我了解了三线建设,深切感受到了建设者们的艰辛和不易。
面对他们,我觉得自己很惭愧,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与他们的努力奋斗分不开,他们身上所传达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记者 程桂英、岳蕾娅
编辑:李可
审核:梁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