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丨家风里藏着你的教养

2019-08-10   家风家训

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央视纪录片《家风》

在历史的年轮上细细触摸

讲述一个个家族的传承之道

也在传承中

寻找子子孙孙的未来

中国的家风传统,自古有之

表现在最具体的事上

就是家训

早期家训例如

《尚书·盘庚上》收录商王盘庚

对殷商贵族的训词

《无逸》《君奭》是周公旦

对侄儿成王,召公的劝诫

魏晋前的家训多以单篇文字出现

直到《颜氏家训》问世

家训才形成完整的体例

标志着中国家训的成熟

《颜氏家训》由颜之推在北隋时期完成

公元589年,隋八路大军兵锋已过长江

直逼建康城下,结局毫无意外

南陈被灭,北隋自此建立

国家趋于统一

而颜之推却已垂垂老矣

让子孙后代可以世代传承

成为他人生最后的目标

于是他提笔写下四万多字

《颜氏家训》

修身,治家,处世,为学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于整个家族

殷切的期盼和语重心长

除了子孙自身德行的修炼,要做到“居家尽孝,为国尽忠”,他还提出了家长需行责任楷模,认为:

“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这与西方近些年提倡的家庭教育观不谋而合,史蒂夫·比达尔夫的《养育男孩》一书中就提出了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身教大于言传等等观念十分值得借鉴与学习。

中国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早在隋朝,颜之推就认为“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自上而下便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是一对严厉刻板的父母,又怎么能够教育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孩子?

《颜氏家训》中的谆谆教导,自此成为颜氏一族家风,颜思鲁、颜游秦、颜相时 、颜勤礼、颜真卿、颜杲卿......颜氏一族学问家,书法家辈出,且不乏忠臣义士。从时间上推算,颜氏的家业门风辉煌了由隋至唐的整整三个世纪。

因为良好的家风

而形成的世家大族并非个例

在历史长河中

无数的家族打破了所谓

“富不过三代”的定论

在一代又一代对自身的反省与传承中

向世人展现出非同一般的良好教养

也因为一个个小家

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教养

盛世之前如此

乱世之中亦如此

曾国藩的家族就是一个例子

在清王朝日薄西山

政局动荡的时候

曾国藩家族却并未因此自我放逐

而他自己也在以身作则中

成为晚清第一名臣

家风家训丨家风里藏着你的教养


而他写给子孙的《曾国藩家书》

也成为世代流传的经典

身居高位,他在家书中提及最多的词是“勤俭”,1851年,刚刚摆脱太平军南昌之围的他性命暂时无忧,写给幼子曾继鸿的家书中,他说道: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吸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在写给长子曾继泽的家书中,他说道:“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简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他教育子孙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说

勤,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坚持读书,诸弟每日自立课程

须有日日不断之功

家人需要放下架子去劳动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

扫屋,抹桌凳,收粪,除草

后人评价曾国藩“不谈过高之理,不行架空之事。”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身体力行,从不因自己之身份而有所倦怠,去世前一天,还在读《理学宗传》,而他的富厚堂四座藏书楼,就收藏了30万卷书籍。


他秉持着“ 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

以苟活为羞,以避世为耻

以德求官,以忠谋政

成就了一番伟业

而在为人处世方面

也认为应该以诚待人

他说:“彼以伪来,吾以诚往。”

相信如果对方最初待己不诚

但若是自己能够做到真诚

慢慢的就能被认识

继而也会被以诚相待

作为长辈我们是不是

给予了孩子良好的言行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调皮可以说是天性使然

但是到了一定年龄还一派天真

如同一个小野兽一样

没有一点被教化的痕迹

作为家长的那些成人

孩子不懂事

要你这父母何用

有些孩子一出门

总让人觉得可爱而懂事

而有些孩子出门

人们浮现在脑海里的只有一句话

“怎么这么没有家教?”

人们不会怪你的孩子

只会觉得这个孩子的家教有问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

天性是一件美好的事

别让它在不受约束的自由里

变成恶之华

你的家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