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间应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这4点一定要注意

2020-03-05     情智有氧

男生通常像狗,思维往往是偏向决策型的;而女生通常像猫,思维往往是偏向试探型的。


在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尽管男女双方的思维存在一定差异,但彼此只要愿意,也是可以很好地沟通下去。只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要注意一些东西才行。


那么,男女双方在日常沟通中要注意哪些呢?



1


男女的语言表达意思有所不同


因男女双方的大脑生理构造不同,就算彼此说同样的一句话,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是有所不同的。本来女生是想表达这个意思的,但在男生听起来却是那个意思。


最常见的就是“我没事”这个词,当女生说这个词的时候,她们往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我心情有点不好,快来安慰我”,但在男生的理解中则是以为真的没事,所以就没有去安慰她们。


当男生说这个词的时候,他们往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我真的没事”,就算有事也是只想一个人安静待一会,不必太过度安慰我。



这主要是因为男女双方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彼此要适当加深沟通交流,尽量减少理解“误差”,从而减少彼此产生矛盾和争吵。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有问题直接说,不必藏着掖着,让对方一直猜你的心思。


既然彼此相爱,那就要学会坦诚相待,彼此进行沟通交流总比一个人在那里瞎猜要有用得多。



2


男女的感受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心理和环境下,往往男女双方的感受和反应是有所不同的。


尤其是对女生来说,她们每个月总有情绪不稳定的那几天(就是亲戚上门做客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女生往往是最需要安慰的,所以能包容就尽量包容她们。


如果一个男生真正喜欢一个女生的话,当对方处于这个时期时,往往会尽量做少惹对方生气的事情,然后再想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逗对方开心,缓解一下对方不稳定的情绪。



还有当女生处于怀孕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她们往往心理是比较敏感和脆弱的,不要总觉得她们是在无理取闹,应该多关注她们的情绪和关心包容她们。


当然,就算是处于特殊时期,情绪有点不稳定,女生们也不能太作,也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对方为你做事情。


在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少用“你应该”,“你给我”,“你本来就是要”等等有点命令口吻的词语,就算对方是你亲密的人,听多了这些词语也会感到不舒服,从而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男女双方进行沟通交流的前提,是彼此要讲究平等,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意见。



3


男女的需要有所不同


在相同的时期和问题下,往往男女双方的需要和情绪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在工作上受挫时,男生往往需要的是另一半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她们的絮絮叨叨;而这个时候对于女生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另一半的体贴和关爱,而不是他们给的一大堆解决办法。


所以说,遇到这种情况,女生可以充当另一半的倾听者,再给对方一些鼓励的话语,男生则是可以先哄一下对方让她们的情绪稳定下去,再适当给她们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



再比如对待买礼物这件事,如果男生说“你不需要给我买礼物”,那你不给对方买礼物的话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反之,女生说“你不需要给我买礼物”只是在试探对方,如果对方真的没买的话,那往往女生内心就会留下一些疙瘩,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


所以说,在感情里,有时候一些试探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好好说出来总比让对方瞎猜要好。


同时,男女双方看问题时不能太过于“放大”。很多事情在彼此冷静下来后再去思考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其实都是一些鸡毛碎皮的小事而已。


但如果男女双方都钻了牛角尖,非要放大问题的话,就很有可能给彼此带来数不尽的烦恼和矛盾。



4


男女的思考角度有所不同


就算面对同一件事,往往男女双方的思考角度也是有所不同的。


男生是比较理性的,而女生往往则是比较感性的,她们遇到问题时,会被内心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不受控制的事情。


比如男女双方发生争吵时,她们往往总是会蹦出“你是不是不爱我了”,甚至拿分手这种事情来刺激和威胁对方向自己妥协。


或许刚开始对方会对你有所妥协(看似妥协,实际内心还是有点疙瘩),但久而久之,内心就会感到厌烦和心累,从而真正产生与你分手的念头。


其实当双方爆发争吵时,如果无法用言语去沟通的话,那就主动给对方一个爱的拥抱或者亲亲,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化解有声的争吵。



同时,也不要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加给对方。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强制性地向对方灌输你的想法的话,不仅不利于彼此的感情,还会加速这段感情的崩盘。


男女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彼此进行互动之外(就是交换彼此的想法),还需要注意彼此的性格特点,找到适合彼此沟通交流的有效模式。



虽然男女双方的思维存在一定差异是早已注定的,但彼此为了经营好这段感情的目的是一致的。


所以,在感情里,男女之间不妨多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互相包容和体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s5Du3ABjYh_GJGVBJ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