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不来林徽因,又夺爱陆小曼;他甩掉的原配才是宝,富贵活到老

2019-08-29     说历史的女人

(说历史的女人——第914期)民国才子徐志摩无疑是一位天才诗人,其诗才甚至不低于他同时代的诗坛巨擘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不过徐志摩向来被人诟病的是其用情不专,抛弃结发妻,见一个爱一个。他先追美女林徽因,追不来林徽因,又夺爱另一美女陆小曼等;其实他甩掉的原配夫人才是块宝,她一生长寿,事业成功,富贵到老!那么徐志摩为何追不到林徽因?如何夺爱陆小曼?他的原配夫人是谁?为什么被抛弃?她又有什么人生传奇?本期分解。

不可否认,徐志摩性情浪漫,想把生活过成诗。然而生活不是诗,他误解了,这也许是浪漫诗人的通病。毫无疑问,徐志摩把爱情当做诗来追求,他以为他会写诗,所以就能得到他需要的爱情。他第一个追求的对象就是风华绝代的才女林徽因。

(一)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误读

先注意一下徐志摩的阅历。徐志摩于1897年生于浙江嘉兴海宁硖石,18岁毕业于杭州一中,然后直接进入人生爆发期:三年之内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北上天”集齐了,有点牛。他为何频频转学?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一直在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小环境容不下他。所以21岁时,他只好远走西洋,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不是文学,文学他还用学?是学银行学。他的梦不仅是文学上的,还有财富和权力。当时他就想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此君是华盛顿战友,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一位世界狂人)。天才就是天才,别人得混几年,他10个月就毕业了,而且获得学士学位,得了一等荣誉奖

不得了,继续深造!同年他又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然后还不满足,这时他读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书,对罗素十分崇拜,欲结交之。于是又到英国留学,进入当时世界上最牛的大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就这么任性,上的是政治经济学,业余写诗,两年后,回国,成立了一个诗派,叫新月派,成为中国最早的新诗鼻祖之一。又一年,直接任北京大学教授,此时徐志摩才27岁。人生太顺了点,这使他如何不轻狂?

徐志摩是在英国留学时结识林徽因的。当时他23岁;林徽因才16岁,像一枚青果。那是在1920年初,林徽因之父林长民被民国政府派往欧洲考察,林徽因为要长见识,被父亲带往英国,从而同徐志摩邂逅。徐志摩眼前一亮,便闻到了这枚青果的青涩的香味,他把林徽因想象成了一首诗,于是就追。其时的林徽因对爱情似乎还不怎么有感觉,毕竟才16岁,是个追求浪漫的年龄,大多不靠谱,这就注定了徐志摩的失败。

不过徐志摩是个诗人,他不管靠不靠谱。只是狂追。并且不顾一切代价,做了一件让世人诟病的事情,就是忘恩负义。此是后话,不提。那么林徽因答应他了吗?一个小孩子家,怎么会那么认真?在徐志摩被一件烦心事(离婚)绊住的时候,小林姑娘便随父亲回国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回国之后,她又碰到了一个帅哥的追求,此人就是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

梁思成比徐志摩小四岁,比林徽因仅大三岁,跟林姑娘几乎同龄人,二人似乎有更多话题,林徽因很自然就对梁思成倾心了。最关键的是,梁思成比较不浪漫,比较务实,比较像个男人,有责任心。所以徐志摩竞争不过梁思成。徐志摩回国后,仍要追林徽因,但已经晚了。这时林徽因已经比较成熟,她知道她要的是什么,浪漫不是爱情的唯一。徐志摩知道自己希望不大了,但还是不想放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同徐志摩一块给他当翻译。徐志摩趁机让泰戈尔给他同小林撮合撮合。但尽管有泰戈尔的面子,林徽因仍拒之,并不久就同梁思成去美国了。

后来徐志摩问林徽因为何拒绝他,林徽因说:“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徐志摩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飘渺的道德?”林徽因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徐志摩对林徽因误读了,她不是一个很浪漫的女人。

(二)追不到林徽因,再夺爱陆小曼

林姑娘飞走之后,善于“猎艳”的徐志摩又发现了另一个大美女,还不是陆小曼,而是凌叔华。小凌当时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也是位不折不扣的美女加才女,而且门第极高。当时泰戈尔访华,就是她家接待的。徐志摩跟泰戈尔到凌叔华家时,一下子眼睛又直了。当林徽因赴美之后,徐志摩感到自己没戏了,就移情别恋了凌叔华了。于是又在泰戈尔的撺掇下(老泰看来喜欢说媒),徐志摩便跟凌叔华开始浪漫。但这段感情并未持续多久,凌叔华便拜拜而去。两个原因,其一是凌叔华被另一个大帅哥(后来成为鲁迅的死敌)陈西滢猛追;其二是陆小曼的出现。

陆小曼,又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美女兼大才女。看来徐志摩运气不坏,走一个来一个,一个更比一个强。因为陆小曼不仅长得堪称绝色,而且来头也很大,其父曾任民国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后来弃政从商,出任一家银行的总经理,有权,而且有钱。关键是,陆小曼才是一个真正浪漫的人,她比林徽因和凌叔华都更加罗曼蒂克。正中徐志摩下怀,于是他就狂追。不,是夺。为何是夺呢?因为陆小曼早已名花有主。而且已经结婚。对方是一位将军,叫王赓。

王赓也是一位牛人,他是中国第三个考入美国西点军校的学生,毕业时,全校排名第十二。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期间,他曾作为中国外交官顾维钧的助手赴法国,担任武官兼翻译官。期间,王赓结识了赴欧考察的梁启超。通过梁启超,王赓与徐志摩认识,而且二人关系很不赖。按说“朋友妻不可欺”,但徐志摩不管这,他自诩为新时代人物,为追求理想而奋斗。于是就想夺人之爱。

徐志摩发挥浪漫诗人之优势,向陆小曼猛写情诗,水平之高估计世所罕见,陆小曼如何抵挡住这样的攻势?就缴枪吧。陆小曼也是个情种,据说她当时已经怀孕,为了徐志摩,她偷偷跑到德国人开的医院,将自己同王赓的骨肉打掉。由于手术做得不好,导致以后终身不孕。

王赓一看事情不妙,娇妻要跑,干脆来个顺手人情,“天要下雨,妻要嫁人”就放了吧。于是在陆小曼的老师、著名画家刘海粟的见证下,王赓郑重把陆小曼拜托给了徐志摩,并豪爽而霸气地说,“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意思是,我把她交给你了,你要是敢对不起她,小心我一枪崩了你!这位可是武将一员,说到做到的。

徐志摩跟陆小曼很快就结婚了,当时徐志摩29岁,陆小曼23,日子还长。在他们的结婚典礼上,做为证婚人的梁启超丝毫不给大诗人、自己的学生徐志摩面子,把徐志摩和陆小曼骂了一通,说他俩都曾经用情不专,以后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当时他的儿子梁思成还没有跟林徽因结婚。徐志摩先成功了,夺爱成功。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无疑是安徒生式的童话,美丽极了: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生活不是诗,更不是童话。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陆小曼生活奢侈,还吸食鸦片,徐志摩因极宠她,不得不拼命挣钱,到处任教挣外快。当时的人均年薪仅5块大洋,徐志摩一年就能挣几百块大洋,但还是不够陆小曼挥霍(当然她也有病,得花钱治病)。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飞机遇难,年仅34岁,英年早逝。之后陆小曼直接堕落,很快就被世家子弟翁瑞午包养了。翁瑞午家有钱,而且颇有名画收藏,这让本身就是著名画家的陆小曼更加欲罢不能。当时她才29岁。她的堕落受到当时徐志摩的生前好友比如胡适等人的注意,胡适曾要求她悬崖勒马,但被她拒绝。

陆小曼的后半生乏善可陈,比较颓废,失去了徐志摩,她也失去了自我。他跟翁瑞午一直是同居关系,因为对方有妻室,一直没有离婚。翁瑞午去世之后,陆小曼彻底孤独了。她于1965年去世,享年62岁。她无儿无女,唯一愿望是死后同徐志摩合葬,但这个愿望没有人为她实现,也是可怜。

陆小曼的“情敌”林徽因同梁思成婚后生活基本美好,没有大的坎坷,算是比较幸福的了。不过林徽因并没有陆小曼长寿,于1955年病世,享年51岁。单从这一点看,她也不算幸福,毕竟人生百年,她才得到一半(至于说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的鬼话,谁信)。而相比陆小曼和林徽因,被徐志摩甩掉的原配夫人才是一块宝,她居然活了88岁,而且人生很充实,很成功,可谓富贵到老。

(三)徐志摩结发妻的人生传奇,她真的是一块宝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相对于林徽因和陆小曼,张幼仪这名字起得太普通,不够浪漫;人如其名,她本人也确实不浪漫不够漂亮,这也许是徐志摩甩掉她的本质原因。自古才子美人配,除了大智若愚的诸葛亮外,古今中外凡自命不凡的大才子、大英雄无不娶美人为妻。

张幼仪于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也是位大家闺秀。她共有兄弟姐妹12人,她仅排第八,所以她的人生一开始似乎注定要受人控制。她12岁时在二哥张君劢(mai)和四哥张嘉璈(他与其兄张君劢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大学者、政治家或经济学家)的帮助下,到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包办出嫁了。给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他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了杭州一中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于是决定把妹妹嫁给他。徐家当时也是江南富商,跟政治经济地位都很高的张家联姻,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当然同意了。这样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徐家做了少奶奶。

令人奇怪的是,生性浪漫且性格倔强的徐志摩,为什么会这么轻易答应这门亲事,因为少女时期的张幼仪确实长相很一般。而事实上,婚后徐志摩确实不喜欢妻子,甚至对她很排斥很歧视,认为她是个“乡下土包子”。婚后不久,徐志摩就上大学了,并且连续从上海、天津转到北京,一直上到北京大学,还通过张幼仪二哥张君劢的关系结识了著名学者梁启超,并拜其为师。一时间,他少年得志,风光无限。

不管徐志摩同张幼仪之间有没有真爱,他们三年后还是生下了儿子徐积锴,然后徐志摩就到美国留学了。后来他又到英国深造,对妻子不管不问。张幼仪在徐家孤独而辛勤地照顾儿子,并做着徐家儿媳妇应该做的一切,从不抱怨什么。直到两年之后,张幼仪的二哥写信让徐志摩接妻子到国外去。

1920年,张幼仪兴致勃勃地去了英国,然而他见到的只是一张冷冰冰的脸。徐志摩对她的到来很不耐烦,因为此时他邂逅了林徽因,正以疯狂的激情追求之。所以不久他就提出离婚,而此时张幼仪已有身孕两个月了。不管妻子是否同意,徐志摩直接从张幼仪身边蒸发了。

面对丈夫的冷漠,张幼仪开始变得坚强。后来在二哥和七弟的照顾下,她来到德国柏林,生下次子彼得,遂毅然决然地与徐志摩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前妻去医院看了自己的小儿子。然后他转身离去,很决绝。

离婚后,张幼仪只得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接着,张幼仪又受打击,1925年,三岁的小儿子彼得因腹膜炎不幸夭亡。她痛失爱子后,于次年回到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徐积锴去北京读书,直到她母亲去世,她才携子回到上海。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曾到东吴大学教授德语,成为一名独立的女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把上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也衣食无忧。当时她的四哥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在张嘉璈的支持下,精明强干的张幼仪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等人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张幼仪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发挥了她卓越的管理才能。后来抗战爆发,她利用囤积的军用燃料又赚了一笔财富,又投资了房地产等生意。一时间张幼仪俨然成为著名的成功人士。而这期间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后,由于妻子的挥霍,过得并不如意,徐志摩还时不时向前妻借钱,张幼仪不计前嫌多次大度帮忙。

四十年代末期,张幼仪儿子去了美国,她则去了香港。在香港,她遇到了一位叫苏纪之的医生,二人产生爱情火花。她为了尊重儿子,写信征求在美国做工程师的儿子的意见,是否赞成自己再婚。没想到儿子回答得十分爽快,而且善解人意、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在儿子的支持下,张幼仪于53岁时同苏纪之结婚。

婚后二人生活幸福而和睦,张幼仪也在中年之后奇迹般的变得越来越美丽,也许这才是具有安徒生童话意味的婚姻,尽管来得晚了点。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18年后,丈夫去世。因为儿子在美国,张幼仪于1972年赴美,安度晚年。张幼仪于1988年病逝于纽约,享年88岁。可谓善终。

张幼仪一生无悔,她对徐志摩做到了做为妻子应该做的一切,并且不计前嫌对离婚后的徐志摩多次帮助,后来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出版的。

后来人们问张幼仪此生是否真的爱徐志摩,她这样回答:“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说,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从这点来看,她真的是一块宝,只是徐志摩不识货,把她当草芥抛弃了。假如当时徐志摩没有抛弃张幼仪呢?也许徐志摩会跟张幼仪一样长寿,而且会在中国诗坛更加辉煌。只是,那就不是徐志摩了。因为,他只属于浪漫,他只想带走一片云彩。而张幼仪只想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中的人。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徐志摩传》《林徽因传》《陆小曼传》《张幼仪传》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moDRm4BMH2_cNUg-Q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