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后金投入巨大的精力,为何不退守山海关先结束内乱

2020-07-15     史海观复

原标题:明朝末年在后金投入巨大的精力,为何不退守山海关先结束内乱

在明朝末年,辽东战事严重的消耗了国力,每年军饷几百万的,而且明朝军队在辽东胜少败多,关内又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什么要据守辽东呢?为什么不放弃关外坚守山海关呢。

其实,这和当时朱元璋传下来的话很有关系,自从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开始,明朝在明清战争中就不断的打败仗和丧失土地,但是明朝的官方姿态是寸土必保,失地必复,不能不打仗就主动放弃自家的领土,失陷的领土必须要收复。所以从1621年辽沈战役之后收复辽东,这就是明朝天启崇祯两朝的既定目标,别管明朝有没有这个实力,财力和军力。这个目标是绝对不能更改的。

等到1621年辽沈之战,随后任命熊廷弼为经略和王化贞为巡抚的不到一年里,明朝是以广宁辽西走廊为关外基地,一定要收复辽东。但是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合,广宁在第2年春天也相继失陷,明朝关外防线进一步退到了山海关,辽西走廊。在孙承宗袁崇焕的经营期间,目标同样是辽西走廊作为预备,想要日后收复辽东。

收复辽东,而不是某个将领的个人主张,而是明朝中央君臣一致目的,没有谁敢轻易提出放弃辽东的念头,从国家战略角度上来看,明朝经营辽西走廊是要收复辽东,这个既定目标还在运作,哪怕只是装装样子也得正儿八经的装的下去。

如果明朝直接彻底放弃了辽西走廊,退守在山海关首先没做到寸土必保,就是主动放弃领土,而且日后在想要收复失地也做不到,分明是对天下人宣布,关外我就不要了,辽东沦陷故土我也不打算收复了。

明朝确实可悲可叹,明朝末期是又怂又弱。不能打开新格局不能承担一点点政治风险,就如同头羊掉到坑里了,后面的羊也得跟着跳。表面上看起来是勇敢,实际上就是脑容量不足。

真正能够做到弱而不怂的是汉朝初年,所以敢和亲。这些书生们在朝廷上打嘴炮的时候,也是需要政治勇气的,可不比打匈奴所需要的政治勇气小多少,汉朝变强了之后转回头就去干他,这叫不怂。把人丢了把地留下来是又怂又弱,把人留下来,把地丢了,这还是不怂的。

另一方面,明朝君臣意识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明朝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后金上,一直都没有想到国内还有这么多流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hWxT3MBnkjnB-0zfD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