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发过朋友圈了?
最近有一位挚友,私信我她的苦恼:
因为自己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说了看法,
便惹来了微信好友的不满,要求互相删除。
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连在朋友圈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
删了好友之后,她顺便把朋友圈也关闭了。
我们现在可以表达的地方更多了,
想说的话却变少了。
微信好友列表中的名字越来越多,
朋友圈却也一步步封闭起来。
明星也一样,后来粉丝越多,留下的真心话就越少。
如今王菲的歌曲仍受很多人喜欢,演唱会的票依旧难抢,
但网络上却不见她的踪影。
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2015年。
在这之前,她也像很多人一样,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生活:
看过的风景,和女儿共度的时间;
还会转发微博和好友聊天。
她毫不忌讳地说:
“很高兴大家喜欢自己的另一面。
有时羞涩,有时来疯儿。”
如今这些十年前的微博被重新翻出来后,有网友这样评论:
“这才是正常人啊。”
“怀念那个时候的有趣。”
回看10年前微博的样子,热闹得很。
各种网络用语和梗齐飞;
既有认真分享,也有仔细聆听。
当时的他们说累,不会被揣测这背后到底又有什么八卦;
评论里只会有“累了就休息,我们会陪你”的鼓励。
以至于他们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梦境,为了让大家欢乐一笑。
井柏然就是最好的例子。
后来他却因为好友去世没有及时发微博表示,一度遭到网友的语言攻击,
从此退出微博,直到一年前才回归。
当人们对明星的“私生活”挖地越来越深;
话语解读越来越厉害时,
这种分享和欣赏的平衡便被打破。
说得多,便错得多;
最后干脆闭上嘴,不讲。
屈楚萧,在《流浪地球》上映后,有人把他的微博小号全部扒光,
引起了一阵风波。
结果是:
他像我们开启朋友圈三天可见那样,选择仅展示半年内的微博;
清空了关注,从此只默默点赞,不再“多言”。
有种心理学,叫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是指:常常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
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这便让他对别人的生活格外关注,甚至对于他人行为过分解读。
以至于很多人并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
却不得不退出这个本该自由表达的伊甸园。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这样:为什么有人不发朋友圈?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这样说:
“因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方式发给了在乎的人了。”
只有在乎你的人,才不会对你有莫名的不理解和指责。
公司里有个姑娘,善谈,兴趣爱好非常多。
经常会做很多漂亮的糕点带到公司分享,但是她从来不发朋友圈。
很多同事都问过她:为什么不在朋友圈记录分享自己的生活呢?
她回答:“我怕麻烦。”
大多数人都只是朋友圈的看客,有人直接划过;
“好心”一点的,会给你点了赞再离开。
可当人类的欢喜不能相通,便会有人觉得吵闹。
怕一不小心惹到周遭的嘈杂议论、闲言碎语;
招架他们要花大力气,只能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
所有的失声,都是为了避免开始解释。
姚晨在疫情发生后,每天都会转发肺炎患者的求助信息。
本是一个善举,直到出现在热搜上之后,她便不得不发微博“澄清”。
苛刻的环境打破了这样美好的存在,更掩盖了很多有趣。
我永远记得王传君的那句“我不喜欢”惹来了多少非议;
也知道曾经说“那些表示看不懂的人,都随了缘吧”的王菲,
退出微博是因为什么。
尤其是现在打开网络后,出现了各种铺天盖地的缩写。
仿佛看不懂这些的人就没有资格说话。
于是越来越多真实的声音被淹没。
时间久了,便没有人愿意花力气讲心里话。
可《无主之作》中,有句我特别喜欢的台词这样讲道:
“所有的一切,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我们都知道,从小学开始,作文的文体永远除诗歌之外。
那诗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一首诗歌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却能改变一个人。
《人生第一次》里有一个片段,
是老师让学生对着大山,把自己写的诗歌大声地念出来。
弹幕中有人会觉得尴尬,
但越是这样,我越是觉得片中孩子们尽显迷人。
我悄悄替这些孩子感到庆幸:
有老师愿意教他们认真地表达自我。
这大概会让他们在长大后,仍然因为小时候被友善对待过,
而不畏惧、也不吝啬发出自己不同的心声和想法。
更不会因为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而觉得尴尬。
微博上有个话题,是“等好友发朋友圈”。
疫情的突发,让很多人重新打开了朋友圈,
甚至把屏蔽的人全部放了出来。
简单的生活,让人们开始慢慢思考:
原来普通人的人生也可以是多元的;
就连朋友圈充斥着广告的微商,也变得可爱起来。
少了对环境的苛责,朋友圈也变得有趣。
无论何时,我们既有权利无所畏惧地表达,
也可以旁若无人地分享诗歌。
任何人的心里话都值得被倾听。
用这个“在看”,支持不同声音的存在。
作者:畅销书作家,抖音短视频红人北海爷爷和末那大叔,每晚一篇文章,分享成功心得,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