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直播卖货真相:没有人能红一辈子

2019-11-29     末那大叔

前段时间,刘涛走进李佳琦的直播间;



当着百万网友,给他试色口红,非常专业。





评论区反响很热烈,大家纷纷夸他们配合默契;



还说刘涛健谈又得体,不如直接转行当主播。



“明星开始干副业”背后,是未雨绸缪的一场规划:


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提升能力拓展业务,走得更长远。


这些年,总是有人很焦虑地问我:



“都在说打破舒适区,可是怎么实现?”


我总是笑笑说:



“你为什么不扩大舒适区,让自己到哪儿都很舒服呢?”



创业者都具有忧患意识,飞机被迫降落时;



我需要为自己,准备好更多的降落点。


真正“逃离”舒适圈,不是让你挑战自己完全不擅长的领域;

而是从你擅长的点出发,像是画圆一样,扩大半径。



以此来扩大生存面积。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将人的生活区域划分为:


舒适区,挑战区和恐慌区。

研究表明,只有挑战区,能够提供最大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而长期停留在所谓的舒适区,其实也一点也不舒适。

亚马逊创始人,30岁就在金融公司上班,生活安稳被人羡慕。

但互联网让他着迷,他认为金融不该只在现实中进行,网上也是可以的。


于是,他辞职去网上卖书。

“我不会为自己尝试过后的失败而遗憾,最多不就是退回原位;

我为什么不试一试。”

现在的亚马逊,市值超过万亿。

我到现在为止的人生,也是在不断的“折腾”自己。


开西餐厅的时候,利用空余时间写公众号;


公众号发展到一半,又跟我爸拍抖音丰富生活。


无论是研究餐厅推出的新品,还是公众号办不同的栏目。


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东西。



说的简单一些,因为这样做事情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我既没有让自己处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也没有一成不变;


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疆扩土,这样的好处就是:


攻守兼备。


好的成长,不是跳出舒适圈,而是扩大舒适圈。


我绝对不要过的人生,是这种:

“工作了20年,却只拥有1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19年。”

在自己熟悉,安全的领域呆的时间过久,就会让人产生幻觉。


“迷惑你的,不是上帝给你的机会,而是恶魔给你的考题。”

不需要时刻准备着,但有备无患。




上周跟我爸外出,遇见了他的老友。


80年代的时候,人家有着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后来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日子,去外面闯荡,成了作坊工人。


工期不赶时,自己就练字,竟然扩展了新的能力,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书法家。


之后因为夫人患病,他背起家庭责任,又回到原点,做了一位老师。



年轻的时候,我问过我爸:“这不就是白折腾吗?”


我爸却跟我说:“别看我这老友还是在最开始的起点。


但是眼界与思维,和原来是不一样的。”



后来当我创业时期经历过一些失败以后,也幡然领悟:



有些经历过后,看似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实质上却有了纵向高度的提升。



我朋友Luna,做俄文翻译好几年;


却突然说觉得走到头了,准备转行或者考研深造。

我知道她深爱自己职业,便提议:



“休息一段时间,去俄罗斯看看吧。”

后来她跟公司休了长假,到莫斯科住了一段时间;

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适应城市的气候,适应当地的人。

甚至还打工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会做当地的特色饭菜。

家里人觉得她瞎折腾,玩心太重。

但等她回国后,回到工作岗位;



再接触俄国文学,经历和感情都能融入其中,更加得心应手。

为此,Luna特地给我打电话报喜:“还好没有盲目辞职。”


这其实也是扩建舒适区的另一种方法:


不止有横向面积的扩大,还有纵向心智上的成长。

比起迎难直上,曲线救国也未尝不可。



12年前,张勇从年赚30亿美金的公司离职;


到了被京东甩出10条街的淘宝,继续他的CFO生涯。

“我想干出300亿美金的公司。”

12年后,他的运营手段,创造了空前的盛况;



双十一当天他让中国人,在一天内花掉2684亿。

你说他跳出舒适区了吗?跳了。


可是他并没有离开他熟悉的领域、换一份完全不相干的工作。


而是自己熟悉的业务内,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想要在已经很好的领域,达到更好的时候;


千万别坐以待毙。主动出击,胜算大一些。


成年以后的我们都像一个超人,舒适区更像是我们的“安全区”。


安全区里,是我们想要守护的人和事。


舒适区是不需要打破的,站在前面守护它就好。


这个,是你的后盾,也是你的港湾。



扩大它,就像是在人生的路途上拥有了一辆房车;



走到哪里都可以让你安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S_Bw24BMH2_cNUgVu_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