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通胀,我有几个小妙招

2019-07-31   力哥说理财

有一点理财基础的人都知道,通货膨胀是我们财富最大的敌人。

通货膨胀是啥?

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钱会变“毛”了,钱不值钱了。

以前1块钱能买10个鸡蛋,现在1块钱只能买1个,这就说明通货膨胀了。

有的人就会担心,通货膨胀这么厉害,我们现在买的保险,以后会不会被贬值的渣都不剩?就像90年代初的万元户一样。

现在看50万很多,以后还够用么?

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哈,今天小宝就来聊一下。

保额贬值吃亏吗?

面对通货膨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因为现在的50万以后肯定值不了这么多钱。

但我们冷静下来想想,真的吃大亏了吗?

貌似并没有。

保额贬值的同时,我们所交的保费也是一起被贬值的。

举个例子:

我们买一个交30年保30年的定期寿险,假设保费是300元,保额是30万,杠杆比则是1:1000。

经过20年的通货膨胀,30万保额贬值了50%,购买力只有原来的一半,也就是15万。

但我们每年还是交300元保费,它也因为通货膨胀被贬值了,购买力只相当于原来的150元。

150元:15万,杠杆比还是1:1000。

所以还好吧,缴费期选得越长就越能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通货膨胀,买保险还有意义吗?

小宝,虽然通过拉长缴费期的方式是没有想象中亏,但若干年后赔偿到手的保额还是要面对购买力下降的现实。

那现在我们买保险还有意义吗?

有,十分有!

原因有仨:

1)风险总是不期而至

在考虑通货膨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想几十年过后得病的话,保额不够用了咋办。

但是却忘了一点,风险本身就是无法预测的。

可能投保后30年发生了风险,也可能刚过完等待期就查出得了癌症。

与其担心若干年后怎么怎么样,不如先着眼当下。

2)通货膨胀可能没想象中厉害

我们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的那会儿主要是90年代,高达20%+,妥妥的恶性通胀。

全民囤货,囤大米、囤面粉,大家都担心手上的钱会变成没人要的废纸。

好在很快就被降下来了,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向发达国家“低通胀”的情况靠拢。

(我国历年通胀情况)

因此再过些年后,可能保额也不会被贬值太多。

3)逐渐萎缩的保额需求

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确实会导致购买力下降。

但要是把时间拉得足够长,假设四五十年后,七老八十的时候得了重疾,其实我们对医疗的需求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年纪大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恢复能力也下降了,治疗的时候会倾向保守方案。

比如打针或药物控制,尽量减少肉体的物理伤害,花费并不会太高

所以保额即便被通货膨胀吞噬了一些,可能也足以应对风险。

分红险能抗通胀吗?

面对通货膨胀导致的保额贬值,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通过保额增长进行对抗。

所以很多保险公司瞄准了这个痛点,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分红型保险。

但真能解决问题吗?

以咱们大陆很知名的一款分红险“金X人生”来说,显然是不能的。

30岁男,选择50万保额,交20年保终身,每年1.96万,保额根据每年分红情况增长。

按照低档和中档的分红情况,我们看看:

(点击查看大图)

中档勉强60分吧,但低档简直无法直视。

具体哪种概率会比较大,大家可以看看小宝之前对分红险的分析。

十有八九只有低档情况,白白被保险公司当韭菜收割了一波。

而就算真破天荒达到了中档分红水平,小宝认为也还是铁亏。

近两万的保费,请告诉我为啥不一步到位买到95万保额同类不带分红功能的重疾产品?比如超级玛丽多倍版。

就好比同样有一笔钱要买树,我们是选择买一颗大树 + 一棵有可能长成大树的小树苗,慢慢看着它长?

还是选择直接买两棵现成的,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吧

怎么应对保额贬值?

三个方法:

1)趁年轻多配置保额

这是面对通货膨胀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了,趁着年纪小、保费便宜、身体健康,多配置一些保额。

挑选高性价比的产品,尽量花最少的钱,获得最高的保额保障。

比如小宝做的这种方案:

总保费一万出头,把各方面保障得妥妥的。

尤其是重疾保障,搭配上只保重疾的老款康惠保,在70岁之前万一患重疾能理赔100万。

结合发达国家的通胀走势来看,这辈子大概率够用了。

2)配置好医疗险

保额贬值的问题主要还是体现在重疾险身上,我们会担心以后得了大病保额不够应对。

但别忘了我们还有个报销额度上限有两三百万的百万医疗险,万一重疾保额不足以支撑,能继续通过医疗险报销。

即便通胀严重也是足够的吧。

唯一的bug就是不能长期保证续保,所以建议最好选择稳定性更高的产品,比如好医保长期医疗和微医保长期医疗。

3)动态调整家庭保单

家庭保障规划绝对不是一锤子买卖,当家庭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比如生了二胎。

或者家庭财务情况发生了变化,买了房子身上背的贷款多了,都得对家庭的保单进行调整。

每隔3~5年回顾一下,分阶段配置。

毕竟能一步到位的还是少数,更多的是随着收入的上涨根据需求适当调整或加保。

小宝叨叨叨

虽然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但小宝觉得也不用太过担心。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体量大了增速也就降下来了,这点可以参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

从1增长到2,增长了100%,而从100增长到101,却只增长了1%。

另外,保险其实只是面对风险的一种方式罢了,思维开阔点,除了它还有我们手上的流动资产嘛。

就像李嘉诚,哪怕他啥保险都没买,照样能抵抗疾病和意外。

若干年后发生风险,虽然保额被贬值了一些,但我们手上的流动资产却通过储蓄和投资理财增长了不少,也能对抗一部分风险。

小宝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这事儿,没必要望而生畏直接放弃,也没必要过度配置,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有条件的,在有了终身重疾打底之后再额外配置一些定期的产品,做高短期的保额。

预算有限的,分段配置,有了基础保障之后再慢慢补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