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扫描”探秘“马山夕照”

2019-07-07     内刊主编

莱阳是千年古城,八景之说流传甚广。据史料记载,代,进士赵植就有描写八景的诗。明清两代,八景诗也屡见不康熙十七年的《莱阳县志》里,记载的菜阳八景为:望石游、激避暑、五龙汇涨、七子连峰、旌旗晓霁、挺城牧笛、马山夕照招晴览。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旧时的八景现已多不存在,但)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却从未改变适逢走访东马山村,“马山夕照”这古书记载的莱阳八景之,勾起了众人的兴趣,便想趁机一探究竟。

可惜现代人能说“马山夕照”究竟的不是很多,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关于马山夕照的由来,意外收获到数个版本,遂一并整理记录下来。

正史记载的“马山夕照

马山位于莱阳城西25公里处,山岗南北长长地隆起:北端突起一山,形如奔马,故名马山。

元延佑年间,县令韩梦昌在此建东平王庙汉宣帝四子宇封东平王,宇子西阳顷侯封东菜)周

知县郭敏、参政邢表曾重修,并建“八蜡庙”。1931年前,山左域西有“关帝庙”,山前有“马神庙”。满山松柏参天,楼阁映衬,甚为壮观。

关于“马山夕照”,康熙《莱阳县志》记载:“县西五里,山形若奔马,有东平王庙,其山形树影日西时,俱射于城内,由董巷口北壁,悉如海市楼阁之状,亦可观也。”说的是红日西斜时分,山形树影和金碧辉煌的庙殿,都映射入城内巷口的粉壁墙上,影影绰绰虚无缥缈,极为奇妙,可与蓬莱海市蜃楼相媲美。此景名为“马山夕照”。

历代文人名士多有诗作赞誉,清文人张重润有诗云:“倒景驰油东小壁缀。疑借蜃以栖,山原坦无迹。”

林坊间流传的“马山夕照”

走访中,马山村一位对历史颇有研究的村民给我们讲述了老辈人口口相传的“马山夕照”。

说是古代莱阳城西门外有座关帝庙,庙内关帝爷身上有一面铜制护心镜,每当夕阳西下,阳光照射到此护心镜上,反射出来的光芒刚好洒在西边的马山上,这就是坊间流传的八景之一“马山夕照”的由来。

民间故事版“马山夕照”

传说很久以前,莱阳有一户姓张的财主。他家境富裕,可就是好多年没有孩子。夫人直到五十岁才生了个女儿,取名叫巧姐。

老年添喜全家欢庆。为了把这干斤养好,专门雇了个奶妈。

这奶妈姓李,年方三十,还带着个儿子,名叫金锁。金锁比巧姐正好大一岁。穷人的孩子泼辣,李妈早早给金锁断了奶,留下这奶水,全喂了巧姐。

李妈疼爱儿子,也疼爱巧姐,金锁与巧姐从小就以兄妹相称。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朝朝暮暮,玩在一块,既天真又可爱,谁见了谁夸。

金锁长到十几岁,就不那么随便了,他天天要到马山上给张家放牛;巧姐也被关在绣楼上,跟着大人描金绣银学针线。二人越是分开,越是思念。

金锁每日来到马山,放开牛,就忙着捉蝈蝈。他心灵手巧,又编了笼子盛了,傍晚带回家,送给巧姐玩。有时也采些山花,摘些野果回来送给巧姐。巧姐收到这些礼物,恨不能跟着金锁一块到马山上去,但这么做,父亲绝对不能答应。

天长日久,每到傍晚,巧姐就盼着金锁回来,有时回来晚了,她就站在楼上,呆呆地望着马山出神。有一次,巧姐盯着金锁问:“金锁哥,马山上的花多吗?”

“多,可多呢,满山都是。”

“好看吗?”

“好看,红的,黄的,蓝的,什么颜色的都有。”

“金锁哥,你带我一块去好吗?”

见巧姐这样问,金锁摇摇头说:

“那可不行,老爷知道了要怪我的。”

其实巧姐也明白这不行。半天,她竟急得两颗泪花在眼里直打转转。金锁一看急了,忙安慰巧姐说:“这样吧,你把你的铜镜子挂在楼上,把马山照到镜子里,不就什么都看到了吗?”

巧姐听了拍巴掌笑了。

第二天,金锁正站在马山上吆牛,突然一道亮光落到他身上。他又惊又喜,赶忙顺着亮光望过去。那亮光来自巧姐的绣楼上,那么美,那么暖,那么亮,仿佛是巧姐站在楼上对他笑。

从此,金锁每天都看到亮光,看到巧姐巧姐也看到了马山,看到了金锁哥,二人仿佛又天天嬉戏在一起。

又过了几年,巧姐终于许配给了外村一户财主家,要出嫁了。

巧姐临走那天,金锁没再上马山,他只觉得天旋地转,竟一病不起。临终前,他要求妈

妈说:“我死了,把我埋到马山上,我要天天看着她…”

妈妈明白儿子的心意,就把他埋了马山的一块大青石旁。不久,坟上长出了一棵小松树,后来这棵小松树长成合抱的大松树。

打这以后,每当夕阳西下,这棵大树的影子,就映到巧姐住过的那栋空荡荡的绣楼上。许多年以后,有位多愁善感的诗人对这大发感慨,便在马山庙上题了四句诗:“马石山巅青石旁,一杯黄土掩断肠;痴魂还作苍松影,日日黄昏借夕阳。”

马神庙后人口述“马山夕照”

在东马山村的村口西边,我们遇见了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有知情者告诉我们:这位老者的父亲曾是马神庙的道士,他应知晓“马山夕照”的由来。

老人名叫孙忠亭,年77岁,自称是“马神庙的后人”。

原来,马神庙及周边的房屋都是老人祖上的产业,其父亲是马神庙的道土,直到1930年马神庙被拆除。

便问老人是否听说过“马山夕照”以及原“马神庙”遗址何处。老人眯眼笑了,一副洞晓一切的表情。遂起身,东行十几步,指着我们身后一片面积不太大的荒废之地说,这里就是“马

神庙旧址。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眼前是东马山村村口处的一块高地,村碑赫然立在道边,每天人来人往。一圈两米多高的围墙圈囿起这块坡地,围住了几棵杨树和槐树,还有一坡荒草。

和老人并排站在马神庙的旧址上,他手指的方向南望过去,首先看到的是都山庄。

孙忠亭老人告诉我们,丽都山庄再稍往南,距我们现在站的地方约150米处,过去有一座戏楼,那里曾是莱阳最热闹的地方。在戏楼和马神庙之间,有一条小路,路边有三棵大杨树,大杨树年头很久了,特别高大。

每当下午四点左右,夕阳照射到杨树身上,杨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直能映到现在的市政府门前呢。老人说这就是“马山夕照”。

1930年,马神庙被拆,拆下来的砖石全部运到城里建了学校,就是剧院院内的原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

拆了建学校,倒也物尽其用,但我的心里多多少少还会有昔日风光不再的失落。而笑眯眯地给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孙忠亭老人,作为马神庙的后人,心里又会是什么滋味呢?

在马神庙遗址上,我们看到了些破残的青砖,老人告诉我们这都是马神庙的旧物,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一座硕大的石磨盘,掩藏在杂草丛中,一半埋进土里。听老人说,那是他们家小时候坐着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在这片荒草园中,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土坟,里面葬的是孙忠亭的父亲,原马神庙的道士孙祥存。

孙忠亭的家就在这块空地的旁边,守着父亲的孤坟和荒了的园子。

这里本是马山的坡顶所在,当周边的高楼次第建起,这块高地上趴着的几座平房反倒变得低矮起来,整个马神庙旧址所在,透着一股颓败。

采访中,听力不是很好的老人反复念叨着“给再多的钱,我也不能把这里卖了卖了就会盖起高楼,便一点儿念想都没有了。”

或许从前的美好,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添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这版本不一的“马山夕照”吧。但无论那种版本,都是后人基于消逝的美好的一种追忆。

(作者:莱阳/张丽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etZFGwBmyVoG_1Zyp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