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民办学校在上海办高考复读班的新闻上了热搜。也牵动了不少关注孩子入学的家长的神经。
经上海市教育部门调查,该高复班并不是毛坦厂中学所办,开课地点是毛坦厂和当地另一所中学合办的民办学校,师资分开,管理模式相同。招生宣传中所谓采用上海2020年高考考纲,经教委确认并不存在,而网传“上中一名今年高考521分学生已报名”也不属实。
上海市教委表示,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的规定,“办学许可”针对的是具体的办学活动。无论是上海本地还是外省市的社会机构与自然人,凡是在上海开展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活动的,都应当经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目前闵行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商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予以核查。对于经审批设立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管,督促指导其依法规范办学。
同时,此事涉及中介服务和学生赴外省市就学,提醒家长与学生需高度重视安全风险。
由此可见,公立学校还是相对靠谱,民办学校,总是游离于监管之外,出了问题引起关注,监管部门才出手督促指导,开展整治。
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都是办学教学生,究竟有哪些差别呢?下面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比较,让大家对二者能够更全面客观的看待,依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一、办学主体和基本性质
公立学校是国家出资,属于“体制内”学校,事业单位性质,其一切经费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来自地方,对高校而言,中央支持地方经费相对更多一些,高中以下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
民办学校是民间出资,或者说是私立学校,企业性质,虽然都是搞教育办学校,但是其一切财源来自于股东,受校董会领导,其生存发展,主要在于是否盈利。
但是,只要是学校,都要受县以上教育部门监督管理,在监管方面,法律约束是一致的。一切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同样适用。简单的说,凡是学校,皆无法外之地。
二、师资来源、教师待遇和招生方式
公立学校的老师,都是按照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程序选拔招录的,受编制员额控制,能进公立学校当老师,相当于就是捧上了“铁饭碗”,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辞退。虽然现在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县管校聘”改革,也就是说所有的老师的人事管理,都在县教育局管理下,聘用自主权在学校。但是不论怎样改革,公立学校老师的工作稳定性是长期的、可靠的,只要不严重违法违纪,身体健康,都能干到退休那一天。
公立学校老师的福利待遇,自然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财政投入有关,地方与地方之间差异比较大,但是基本工资都是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级来确定的,差别主要在各种补助、绩效方面。五险一金、各种假期是有保证的,因为生育、生病等原因长期请假,工资也一分不会少(绩效奖金除外)。
公立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取决于这个学校是不是有一个好校长,把这个学校的学风、教风带的怎么样,不敢说都是称职的好老师,但是绝大多数公立学校的老师,从能力、品行上还是胜任的,毕竟是事业单位人员,受党纪国法管着,还有群众和网络监督,除了少数害群之马,教师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教学水平的差异,主要在于班额人数,公立学校每个班学生较多,一般都在50甚至以上,所以老师的教学精力有限,必定有一部分差生是不受关注的。换成你是老师,一般也会更喜欢学习成绩好又懂事的好学生,对差生能一视同仁就不错了。老师也是普通人,这种心理,也是人之常情。
公立学校的生源,由于是划片招生的政策,只要属于该学校的区片,不论学习成绩如何,必须允许学生入学,所以生源水平、家庭环境、家教程度也是参差不齐,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什么样的家长都有,就是个小社会的缩影。
民办学校的老师,就像企业招聘一样,都是从社会上招录的,当然前提是必须有教师从业资格,属于体制外的老师,他们就相当于在学校为校董会打工,干得好,贡献大,工资自然高,而且民办学校为了提升师资水平,也会高薪从一些公立学校挖一些教师人才过来。所以民办学校的老师,想像体制内的一些不求上进的老师那样混日子是比较难的。
民办学校的福利待遇,完全取决于这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或者说财力投入。五险一金理论上也必须有,这是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的,但是也有的学校不愿意出,或者按照最低档次缴纳,企业为了盈利,总是想在这方面降低经营成本。所以民办学校的老师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钱,努力提高自身价值,要不然随时有被辞退、学校关门倒闭的可能,还要重新找学校。退休后,也是企业职工的退休待遇,和事业单位退休待遇的实际差距,你懂的。
民办学校的招生,相对自由度比较高,一些“牛校”招生门槛都不低,因为一切为了升学率,所以要挑好生源。很多民办学校都是自主招生,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来招生,这样也保证了生源的优秀率,不像公立学校那样“鱼龙混杂”。这也受到了很多当地家长的追捧,花大价钱上民办学校,也成为了很多家长的选择。所以一些乡村的公立学校,经常被附近的一些民办学校所“碾压”,这也是很多乡村学校难以为继的一个原因。
不过,这个现状即将发生变化。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中的“第17条”成为焦点,其中提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这就意味着今后小学和初中都将实行公民同招,民办学校报名超额要摇号。
以上这些差别,都是有利有弊,各有各的特色,对于想去当老师,还是想去上学的朋友,可以看看哪种环境更适合自己。
三、民办高校VS公立高校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民办高校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提出的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此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一样——是为了解决80年代初婴儿潮造成的大量高中毕业生没有大学可上的问题,为了鼓励民间资本办高校而产生的。
从法律地位上看: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教育层次分专科和本科,从经营角度,分为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由当地政府批准设立,受教育部门监管,并且按照自负盈亏方式办学,教育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经政府批准的民办高校,国家承认其学历。
而公立院校,一切经费来源都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而且还有校产收入和各种补助,各种教学科研经费都比较充足,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切都是以师生为中心的,这一点不敢含糊。
民办高校就像民营企业一样,有经营好的,也能办出名校,就成了民办高校界的“华为”,经营不好的,绝大多数都是三本院校,甚至沦为网友眼中的“野鸡大学”。但事实上,只要是国家批准设立的民办高校,都不是“野鸡大学”,他们与虚假宣传搞诈骗的学校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办学实际情况看:民办高校给人的印象是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
好的民办学校,除了收费高以外,教学科研、师资、管理保障、学生就业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公立的一本院校水平。但是这都是极少数。
差的民办学校,老师的工作都不稳定,有的老师上周还在上课,下周辞职了;由于很多都是盈利性院校,在面向师生的饮食、被服、物业、住宿等各类收费方面,都比较高。
综合比较,学生民办高校就读的花费,是公办高校的三到四倍,一般的家庭,真的不建议让孩子去读民办高校,并不是歧视所有的民办院校,而是投入产出比很不值得!如果孩子考不上公立大学,完全可以复读一年,或者去上一所专业技术比较强的职业技术学校,将来就业也比在民办三本院校混几年强得多!
虽然有《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是为了给予非公有经济一个合法地位,同事鼓励竞争,让市场来选择民办高校,让强者更强,弱者淘汰。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绝大多数办学理念落后,办学水平差,管理经营不善的民办高校,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