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明星钟爱的帽子,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2019-10-27   野马共和

1

在古装剧中,有一种帽子十分撩动观众心弦。当微风轻拂,帽檐周围的轻纱被吹起,女主角露出明艳动人的容颜,不仅令男主心猿意马,也让电视机前的我们为之陷落。正如陈红在《三国演义》里饰演的貂蝉,当她揭开帽轻纱的那一幕,成为无数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三国演义》剧照

这种帽子脱胎于羃䍦(mì lí),作为一种独特的古代帽饰,在古代时尚秀场流行数百年。

羃䍦在各种典籍中写法多样,如果爱学习的你看到“羃䍠”、“羃篱”或者“羃䍥”、“幂历”,不惜惊慌,指的都是同一种物体。

羃与䍦最早分别指两件物品,即巾帛和白帽。“羃”字又通“幂”,在古汉语中有十余种写法,作名词用是用来覆盖食物的巾,作动词用就是用巾来覆盖。《小尔雅·广服》: “大巾谓之幂。“䍦”,《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接㒿,白帽也”。

《军师联盟》剧照

在历史的长河中,羃与䍦一开始只是两条冷漠的平行线。直到晋代,“羃䍦”两字才友好地走到一起。《晋书·四夷传》中描述吐谷浑男子服饰时表述 :“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羃䍦。”虽然是两晋时期,西北地区就饱受风沙天气困扰,再加上太阳直射格外强烈。吐谷浑的服装设计师们男子将帽檐周围连缀薄纱,用来遮阳与躲避恼人的沙尘。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很少见到羃䍦实物或者壁画中的买家秀,但在文学作品中依然能够发现它调皮的踪迹。著名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水流 :“其崖小水羃䍥,常吐飞溜,或雪霏沙涨,清寒无底,分溪别壑,津济相通。”南朝齐王融在《咏女萝》中写有 :“幂历女萝草,蔓衍旁松枝。含烟黄且绿,因风卷复垂。” 南朝梁国文学大V吴均在《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吟咏:“妾家横塘北,发艳小长干。花钗玉腕转,珠绳金络丸。羃䍦悬青凤,逶迤摇白团。谁堪久见此,含恨不相看。”这些关于羃䍦的诗句留给了世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大汉贤后卫子夫》剧照

到了隋代,羃䍦广泛流行各大少数民族群体中。在西北的吐谷浑,贵族男性尤其喜爱羃䍦。《隋书·西域传》记载: “(吐谷浑)王公贵人多戴羃䍦,妇人裙襦辫发,缀以珠贝。”而距离蜀郡西北二千里的嘉良夷也有如此穿戴的记录:“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戴羃䍦。”

除了少数民族同胞钟情羃䍦外,幅员辽阔的大隋帝国境内也渐渐兴起了穿戴羃䍦之风。隋炀帝杨广夺嫡即位后,他的弟弟汉王杨谅十分不满,于是在山西起兵反叛。“(隋炀帝)以和为蒲州刺史,(杨)谅使兵士服妇人服,戴羃䍦,奄至城中。”对战过程中,机智的杨谅令士兵换上女装,戴上羃䍦是进入城中躲藏。可见当时,羃䍦已然成为大隋女性的一种日常服饰。

《三国演义》剧照

这一时期,羃䍦除了能给威武的士兵变装当作隐身衣外,还出现了带有华丽的图案和配饰的新一代产品。秦王杨俊是一个畅想家,他就曾为美人设计一款羃䍦,其上点缀金银珠宝,真正的珠光宝气,行走的豪气。可惜娇弱的妃子承受不起这份沉甸甸的爱意。史官拿着小本本赶紧在《北史》中记载 :“(杨)俊有巧思,为妃作七宝羃䍦,重不可戴,以马负之而行。”

3

初唐时期,温婉的羃䍦依然是战场上神奇的存在。《旧唐书 • 李密传》记载 “乃简骁勇数十人,著妇人衣,戴羃,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李密降唐后,再次反叛。不知他是不是受到前朝杨谅的启发,令手下士兵化妆成女子,重点是要戴羃䍦(长长的垂纱正好可以遮掩武器),秘密叛逃。这些女装大佬到达桃林县城后,立刻拔刀,轻松占领了县城。如此成功的一次行动,可以表明羃䍦的流行,以及它的遮蔽极其严密。

捧羃侍女图

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时代愈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羃䍦,糅合了西域传统制作技艺并与中原传统文化美学结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符合大唐特色的首服。羃䍦之所以流行,同样也离不开保守的古制。在古代日常行为准则《礼记·内则》中规定,“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羃䍦的出现,给大唐女子早已躁动的心插上了一条薄纱翅膀。唐朝的羃篱一般藤条做成帽子骨架,裱糊缯帛,外表可涂桐油防雨,然后将纱罗连缀在帽檐四周。戴上它既能够遮阳防晒,又能够保护颜面,毕竟那是一个没有安耐晒和各种防晒霜的年代,简直是爱美女子的福音,居家旅行的必备单品。

所以唐初,羃䍦十分盛行,是宫廷贵族钟爱的爆款服饰。《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䍦,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 大唐史官内心的小九九代表了当时的主流心态,羃䍦虽然发源于少数民族,但女子出门戴上它之后能把全身360度无死角遮住,那些登徒子想看也看不见。完美复合祖先们的铁律。

作为一个诗歌的国度,羃䍦同样被唐代文人带入诗文。唐代诗人豆卢回在其《登乐游原怀古》一诗中描述道:“幂䍥野烟起,苍茫岚气昏。”古风之意跃然纸上。

4

唐高宗永徽之后,随着武则天政治地位肉眼可见的提升,她引领的妇女自我意识显著提高。大唐女性开始寻求美的解放,无论是眼花缭乱的发髻还是低口性感的襦裙,她们肆意展示自身的美丽。而把自己遮蔽的严严实实的羃䍦自然与这种审美潮流格格不入。只要拥有一顶帷帽,她们就能够肆无忌惮去郊游、去马球、去骑猎、去红尘作伴潇潇洒洒。于是长安女性开始“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

帷帽是羃䍦的孪生兄弟,样式基本一致,只不过更加短小、轻便。不同于羃䍦的遮掩全身,帷帽的纱网只是长至颈部,称为帽裙。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葬中出土的彩绘骑马女泥俑,身穿碎花对襟长衫,外套蓝色长裙,头戴黄色丝网锥形帷帽。1972年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出土的彩釉笠帽女骑马俑,其形制亦是 “拖裙到颈”。

彩绘骑马女泥俑

帷帽的流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唐高宗李治曾以“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为由,下令禁止佩戴帷帽。《旧唐书·舆服志》载 :“咸亨二年(671年) 又下敕曰‘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比来多著帷帽,遂弃羃䍦,曾不乘车,别坐檐子。’”

《大唐荣耀》剧照

然而爱美之心和时尚潮流岂是一纸禁令所能阻挡。民间的帷帽之风越演越烈,迅速取代了当年的明星爆款羃䍦。《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䍦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羃䍦之制。”

5

唐玄宗时期,社会风气更加开放,不同民族的文化更加融合。这时“靓装露面”的胡帽风靡大唐时尚舞台。

可以想象,长安女子费尽心思走完化妆七步曲,却要被帷帽的纱网无情遮蔽的心理面积。胡帽的出现,让这些时尚女子再不用孤芳自赏。胡帽泛指大唐西北少数民族佩戴的各式帽子,有浑脱帽、卷檐帽、尖顶帽等类型。刘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写道:“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 诗中所说的“蕃帽”便是胡帽的一种,用锦、毡、皮缝合而成,顶部高耸。比起将面部“浅露”的帷帽,胡帽 “无复障蔽”,将女性的美展现的更加直接。

潮流的脚步步履不停。胡帽并未流行多久,便和羃䍦和帷帽彻底退出大唐流行舞台。唐李华在《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写道“至西京市帽行,乃无帷帽,貂帽亦无。男子衫袖蒙鼻,妇人领巾覆头。向有帷帽、羃䍦,必为瓦石所及”。此时,帽子专卖店里没有卖帷帽和胡帽,如果你想玩复古风戴起羃䍦,那将迎来瓦块石子袭击的无情嘲弄。

《大武当》剧照

大唐女子这一次告别了帽子,选择“露髻 ” 而行。毕竟唐朝女人的一生惟面妆和发髻不可辜负。从遮蔽面部到完全不遮蔽,她们将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6

到了宋明之际,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以帷帽为代表的首服又有所复苏。在《清明上河图》等传世画作中,可一寻踪迹,但再无盛唐规模。至满清之后,随着中原民族的断发易服,羃䍦、帷帽彻底归于寂灭。

《知否》剧照

如今幂篱和帷帽渐成往事,但其发展历程中体现的唐代文化开放风尚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