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位于川江南岸,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流域处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接壤地带,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北部的两河乡花果顶梁子。
赤水河,秦汉时称"鳛水",因其流域为南夷君长之一的鳛部治邑,故名。后汉迄至两晋,称"大涉水""安乐水"。唐天宝十年(715)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虺河"的"虺"字,取的是"虺虺"一词的义项:雷声。喻指赤水河惊涛雷吼的赫赫声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四川叙永置赤水卫,改"赤虺"为"赤水"。
赤水河流域内以农业生产为主,酿造业尤为发达,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是茅台酒和郎酒的生产基地。流域东部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有含量较丰的煤炭和硫以及造水泥用的灰岩等矿藏。
赤水河流域也是中国南方远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1971年曾在桐梓县九坝紫山岗南麓发现“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后又在习水县土城磨制石器(石斧);此外还保存有自秦、汉起的古代文物,如岩墓、摩岩碑刻、石窟寺等。
赤水河是一条“英雄河”,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途中,曾在贵州省仁怀县茅台至习水县土城间四渡赤水河,迂回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尾追堵截,扭转了战局,继续胜利前进。在四川省古蔺县当年渡江口岸之一的太平渡,建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馆。
赤水河还是一条“美酒河”,酝酿了茅台、潭酒、习酒、郎酒、董酒、怀酒、泸州老窖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在当地有一首在赤水河流域流传甚广的民谚:“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习酒。”从民间认知的层面展示出孕育在这一方水土中深厚的酿酒文明底蕴。
清代诗人曾有一首“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赞美赤水河的的咏句。据当地人说:“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我想这恐怕还不够,还应加上当地的气候、土壤、原料等才行。否则的话,用同样的制酒工艺、技术和水,在别的地方就为什么制造不出美酒呢?
从二郎滩到茅台镇的40公里河谷,几乎都是临河高崖,河谷处仿佛一个温暖的怀抱,其特有的温度、湿度、土壤、微生物群,使这里具备孕育优质酱酒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赤水河最神秘,最动人的部分,是赤水河引以为傲的,走出这里便酿不出这好酒的核心所在。
另外赤水河流域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土壤松散,孔隙大,渗透性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融入大地奔向赤水河时,在被层层过滤、吸收、转化中,不仅还原为清甜可口的天然山泉,还顺便带走了土质中的多种有益矿物质。这也让赤水河水成为十分理想的酿酒用水。
合马镇位于仁怀市的西北部、赤水河的中游,与遵义市三合镇、大坝镇、茅台镇、美酒河镇接壤,与四川省的古蔺县相邻。
合马镇的合马山羊,属黔北麻羊典型代表,这种羊肉质鲜嫩,富有嚼劲,系贵州三大优良山羊品种之一。合马山羊被毛为茶褐色,腹毛为草白色,公母羊均有角、须,遗传性稳定,耐粗饲,繁殖力强,一般体重可达五十公斤。主要分布于赤水河两岸峡谷之中,以野外放牧为主。
合马羊肉取料于合马山羊、配料独特,讲究火功,长于清炖、烧烤、粉蒸。从选羊宰杀、烫刨烧烙、剔砍炖煮到配料煎炒、回锅上桌,每道工艺都有严格要求,所用佐料多为赤水河谷特有天然调味植物。
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合马羊肉制作工艺逐步改进,品味不断提高,特别是烹饪技术的交流,融汇和创新,造就了合马羊肉肉质鲜嫩,清香可口,膻味适中,久食不上火的独特风格。以合马山羊为代表的合马羊肉系列可制作出七十多道菜肴,有炖有蒸,有煎有炒,荤素兼容,咸淡并蓄,色、香、味俱全,工艺精湛。
煮一锅羊肉,温一壶美酒,吃一顿佳肴,睡上一美觉,让人精神抖擞,也正是这样的美酒、美食、美景,共同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赤水河文化。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