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没有乌托邦,每一条赛道都拥挤不堪。而最好的教育,并不在他乡,在父母的眼界里。
文 | 十一姐(海淀妈) & Danny(顺义妈)
来源|帝呱呱星球 (公众号:diguaguaxingqiu)
01.
接近年末的时候,帝都的教育咨询会开始扎堆。
几天前,在朝阳门外一家豪华酒店里,一场国际学校的咨询会,有一万多人报名参加。
咨询会上一本《从海淀黄庄到世界名校》的书,被家长哄抢一空。
在很多城市的孩子还把来北京读大学当理想,暑假、寒假不远千里到清华、北大朝圣的时候,北京家长的目光,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越过了浩瀚的太平洋,将目标锁定了藤校。
从前,清华、北大是最高梦想,现在成为了第二梯队的选择。
清北不再是第一梯队的圣地
对于如何刺激家长的野心和焦虑,机构们深谙其道。
咨询会邀请了两位人大附中国际部的孩子做分享。一个孩子高二,已经拿了AMC(美国数学竞赛)、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竞赛)、PUPC(英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等各种奖牌,学完五六门AP课程(大学先修课),拿到SAT高分。
优秀的孩子太多了!
一位家长叹了口气说。
在咨询会上分享的人大附中孩子
分享完,两个孩子像明星一样,被现场的家长团团围住。
有家长如数家珍地跟他们讨论 AP、 A-Level、IB课程和 Physics Bowl、BPHO、PUPC 竞赛,引得两个孩子惊讶地问:你们怎么懂这么多?
而更多的家长,还搞不清楚这些英文简写的意思。
传说中的“顺义妈妈”们是不会来这种咨询会的,他们有自己的渠道和圈子。咨询会锁定的,是充满了渴望、却又似懂非懂的新兴中产家庭。
他们有的是“努一代”父母,想用国际精英教育击穿阶层的天花板;
有的是“先进”的京籍家庭,看不上体制内的填鸭式教育;
还有的,是被迫无奈的非京籍家庭。
坐我们旁边的妈妈,给戴着眼镜玩着 IPAD 的女儿递了一壶水,说: 孩子在国内拼清北太苦了,那就试试国际学校吧,上个美国 TOP30 也不错。
这里凝聚着新兴中产阶级,对“他乡的教育”最美好的想象。
咨询会的讲座上,主讲人做了一个现场调研:到现场的家长,有一大半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或者还没有上幼儿园。
爬藤从幼儿园开始,似乎成了这一代家长的共识。
而这些孩子们,蹲在会议室庞然大物一般的铁门旁边玩着积木,在展台旁边的地毯上打滚,还有一些坐在推车里睡着了。
这还是一些不谙世事的孩子。
他们对父母心中的欲望、纠结、焦灼,还有悲情,莽然无知……
02.
国际学校,曾经被称为“贵族学校”,是极少数人的游戏。
而现在,中国每年有 54 万出国家庭,主力是中产阶级。
国际学校的数量,从 2002 年的 20 几家,到现在的 700 多家,增幅赶上了楼市。
如此热情的参与度,让世界名校的申请难度水涨船高。
托福拿不到 110 分、没学个五六门大学先修课、没点拿得出手的特长,连筛简历都过不了。
这里说的“特长”,是“超级特长”。
比如说演讲比赛,你在北京某个区拿金牌没用,得代表国家队打比赛,还得拿到奖牌; 比如说钢琴,英皇八级都很难敲开面试的大门。
2019 年北京有 6 万人考大学,5000 人申请藤校,美国 Top30 的 offer 只有 1116 个,上藤校的只有 78 人。
如此倒推下来,从小学开始,爬藤牛娃的配备就在年年升级。走这条路的竞争激烈程度,比公立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北京爬藤最常见的路子有两条:一条是“双轨制”——先读公立校,到初三或者高中再转成公立校的国际班;另一条是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一路国际学校直升。
公立校国际班的筛选,是真正的“掐尖儿”。
海淀的初中学生,英语达到高考 130 分的,只是普娃水平,能进入名校国际部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走国内高考的路子。
而北京的小学生,有个相当于高考水平的 PET 或者大学六级水平的 FCE 证书也不算什么了,很多孩子已经在学 Unlock、RE 原版教材和 Keynote 学术英语,裸听 TED 演讲完全没问题。
“去年初中生托福 90 分可以保证名校国际班,今年保证不了啦。”咨询会上讲政策的老师说。
摄于咨询会讲座
而进了国际班之后,有些孩子找不到学习国际课程的方法,成绩出现大的退步,还可能会被分流回普通的班级。
至于国际学校,几年前或许捧着钱去就可以了,现在有名些的,不仅要面试孩子,还要面试家长。
不光是父母的学历、收入、背景,还得能跟面试官热烈探讨国际课程体系。
听说很多国际学校为了保持毕业的数字好看,会劝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复读或者离开。
这些被淘汰的孩子,有些没有国内学籍,即使有,要转型也很艰难,成了夹在体制内外间的“三明治”孩子。
某学校小升初考题是TED演讲
03.
就像“北京的孩子 600 分上北大清华”是个传说一样,“出国比高考轻松”也是个传说。
绝大多数人注定只是陪跑。
只是这条跑道,需要更多 RMB 铺就。
有家长算过一笔账,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一直上国际学校的话,15 年的花费在 600 万左右。在国外念4年本科,还得再加 200 万。
别的不说,光是升学顾问机构的费用,就得 20 万;报名各种托福、SAT 的考试费,动辄数千元;出国参加学校的面试,一趟几万也少不了。有些国际学校“占坑”用的学前班,都得十几二十万一年。
这也是很多家庭选择“双轨制”的一大原因——但即便是这样,高中三年的费用,也很难低于 100 万。
海淀黄庄某大厦广告牌,给家长的“一条龙”服务
网上流传的国际学校学费排名表
所以北京的家长,大多衣着朴素。
别人在双十一囤化妆品,他们在双十一囤培训班。
三里屯的姑娘有MK,他们有 PET 的准考证;国贸的姑娘有 LV,他们有学而思的帆布包。
曾经有一个同事,家庭年收入四五十万,也不算低了,背着房贷、孩子上着国际幼儿园。她每天自带盒饭,不是因为健康,是因为舍不得叫外卖。
那些似乎踮起脚就能够得着的精英教育,榨干了很多新兴中产家庭。
“谁知道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呢,我得给她留个选择啊,所以我就没得选择了。”有一天,她打开自己的盒饭,打趣地说。
04.
然而,海淀黄庄与世界名校的距离,并不只是单词量和人民币。
我们有朋友的孩子在北京一所还算著名的国际幼儿园,班上的德国家长要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但中国家长死活不同意,要求把时间花在学英语单词上。
顺义一所顶级的国际学校,采取的是国外推崇的“项目制”学习模式,老师不讲课,学生自己组队研究。有几位家长甚至冲进校长办公室,抗议老师“什么都不教”。
事实上,北京的国际学校,多多少少要对家长的“学术追求”做些妥协。
正因为这条道路艰辛的竞争,家长们已经遗忘了自己的初衷,是来追求“更好的教育”。
所以,他们一年几十万把孩子送进顺义的国际学校,放学后,再接到海淀黄庄的补习班。
为了达到标化的要求,一切都可以“套路化”。
听说北京中考物理出题率最高的场馆是中国科技馆,就有家长去把里面每一个实验涉及的知识点都抄下来给孩子背;
看身体素质,就集体请一对一教练疯狂练跳绳;
重视公益,就扎堆儿去自闭症儿童中心做志愿者。敬老院、支教、北极科考、非洲保护野生动物,简历里的故事,像是标准化流水线做出来的。
家长们耗尽心力,不过是把孩子送上了另一条“洋应试”的道路。
有趣的是,当留学顾问机构把世界名校的招生规则摸得越来越透,今年,“哈耶普斯麻”五所“名校风向标”,对大陆高中生的录取数,却比去年下降了四分之一。甚至有招生官公开表示过,担心中国孩子缺乏“核心能力”,到大学之后适应不了。
这,才是海淀黄庄与世界名校之间最大的鸿沟。
05.
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选拔机制的单一性。
但变化正在发生。
去年,美国排名前十的芝加哥大学,宣布不再要求申请者提供SAT或者ACT的考试成绩,随后哈佛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等大批的主流大学也纷纷响应。
这反映的是一种趋势。
美国一所大学的负责人说,与其看入学考试成绩,不如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你是谁”、“你优秀在哪里”、“你以后想干什么”。
创新的教育模式也在出现。
前几天,我俩参加了 2019 GES 未来教育大会,碰到了密涅瓦计划的创始人 Ben Nelson。
密涅瓦大学被美国媒体称为“颠覆常春藤教育的未来大学”,创始校长曾是哈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是前美国财长。
密涅瓦大学的选拔方式很有意思。
申请者需要在电脑上做一系列针对核心能力的测试。这些测试完全随机,并且只能做一次,无法事先备考。
这所大学也没有固定的校园,大学四年里,学生要在四大洲七个国家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参加案例讨论。
学的也不是某个专业的基础知识,而是 129 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形式分析、多元模式交流等。
这个时代,被人工智能、物联网驱动着快速变革着。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教育与选拔模式的变化,必然会发生。
我们的孩子才 4、5 岁,十几年后的世界,名校的招生和高考,会是什么形式?大学会是什么样子? 一纸文凭,是否还会如此重要?
机构们总是高喊着“以终为始”,从高考倒推到幼儿园。当终点在不断变化,这样的倒推是否还有意义?
或许,以始为终,才是更好的选择。
哈佛大学 Achievement Gap Initiative 教务主任 Ronald Ferguson 提出了最重要的“未来能力”:决策力、社交力、协商力、情绪自控力和想象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Ruth Vinz 教授也曾经从世界变革的视角提出“全球化能力” (Global Capacity)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力、全球意识能力。
这些能力,才是不可被机器取代的。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以它们为始,终点总不会太差。
而这些能力,是需要在每一天里实实在在地去养成,才可能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不是被阉割、切片放在简历里。
就像马云曾经说的:我不担心机器将取代人,我担心的是,人是不是可能成为机器。
教育没有乌托邦,每一条赛道都拥挤不堪。
而最好的教育,并不在他乡,在父母的眼界里。
-end-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这里汇聚了传说中的海淀、西城、顺义妈妈,因为工作与地域的关系,我们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妈妈的育儿新认知和京城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