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去两年余年的帝国时代中经历了数以百计的帝王,其中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人身上具有特别多的相似之处,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当是这两位皇帝在晚年对“长生不老”的渴求。
秦始皇先是派方士徐福等人驾船入海寻找仙药,未果之后加大了规模,让徐福征集、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乘楼船去寻找仙山,结果不知所踪。但是秦始皇依然没有死心,又将方士韩终、侯公、石生派出去寻找不死之药,结果当然还是无疾而终,感觉上当受骗的秦始皇大发雷霆,处死了很多方士(焚书坑儒的一个说法就是坑的是方士,而非儒生)。
汉武帝对方士的宠信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比起秦始皇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在宫廷内长期豢养了大批擅长坑蒙拐骗的方士,而且给其中的很多人封了官,在接连不断地派人出海寻找仙人、仙药的同时,还让方士试验炼金术。对此,司马迁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身份,在《史记·孝武本纪》中对这些方士以方术行骗进行了相当多篇幅的描述,极为生动曲折,并毫不留情的进行了讽刺。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精明过人杀伐果断的雄才大略之主,却在痴迷于“长生”,或者“永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常来说,人类作为一种生命体来说,都是向往永生,畏惧死亡的,然而在现实当中,并没有人真正的获得了永生,假如将秦始皇和汉武帝追求“长生”简单归咎于怕死和愚昧,显然既低估了两人的智商,也过于武断。
另外一个可能的因素是,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处在帝国权力的顶峰,用天子的名义统治天下,以彼时彼刻的世俗观点来看待的话,可谓普通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点,拥有所谓“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两人自然而然的留恋生命,想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然而,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畏惧一样,都只是问题的表象,并不是问题的根源,要知道,从秦到前汉结束,执迷于修仙求道、长生不老的并不仅仅限于皇帝,实际上王侯将相当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做同样的事情,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例就有淮南王刘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此外,对墓室进行豪华装饰和陈设,对尸体进行尽可能的保护(如金缕玉衣),都是基于同样的观念。
秦始皇和汉武帝之所以痴迷于追求“长生”,是因为彼时的“中国”,在宗教信仰层面,大部分理论还处在一个空白期,无法妥善的解决“来世”、“灵魂”、“往生”等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儒家学说虽然处在上升阶段,但由于儒家学说本身属于一种“现世”主义学说,关注的是当下,而非来生、灵魂救赎之类的问题,“子不语乱力怪神”便是最好的例证。而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等人不过刚刚开始对涉及这些方面的解释进行完善,并不能立即给出满意的答案。
其次,佛教虽然早已经产生并且佛教理论对于诸如灵魂、转世、往生等等问题都有了完善的解释,可惜的是,在汉朝控制西域并打通与中亚的陆路联系之前,佛教知识仅仅是极其零散的传播,还没有办法大规模渗透过来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后,道教虽然并不完善,但最起码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论给出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解释,故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甚至可以说,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宗教观是道教的。
例如,前汉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文集《淮南子》,就明显的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倾向,于是乎求仙得道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上层社会的主动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秦始皇和汉武帝对“长生”的痴迷的话,就不显得特别突兀和愚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