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手机就能接收到“某个明星或者名人送孩子出国读书”的新闻。
其实,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把孩子送去留学在明星、名人的圈子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刘欢的女儿在美国纽约读导演系,李开复的女儿李德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赌王的儿子何猷君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还有马云、任正非等,所有你能叫得上名的人物几乎都选择了把孩子送去了国外读书。
他们的孩子都去了美国哪些大学?他们的教育选择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今天美藤国际为大家解疑答惑。
那些送孩子去美国的名人
任正非
女儿姚安娜 哈佛大学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是今年的热门话题人物。
去年11月,世界十大奢侈舞会之一巴黎名媛舞会上,任正非的小女儿姚安娜(Annabel Yao)首次亮相。
据说巴黎名媛会是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十大奢华晚会”的成人礼舞会,门槛颇高,每年只有20余个名额。
除了显赫的家世之外,还需兼备出色的教育背景、高尚的品格修养、心系世界的公益精神。也就是说,要想进入巴黎名媛舞会,本人必须足够优秀。
姚安娜能在这个舞会崭露头角,正说明她“实力爆棚”。
她本人有多么优秀呢?
2017年以ACT满分36分的好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计算机和统计。
任正非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采访,谈到家庭和孩子时,说道:其实小孩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对自己要求很高。
刘墉
儿子刘轩 哈佛大学
女儿刘倚帆 哥伦比亚大学
现居美国的刘墉,纵横艺术界几十年,跨界在绘画、写作、演讲、公益等多个领域。
写作上,他的作品畅销几十年;绘画上,他曾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近30次,作品被美国诺克斯维尔市政府、德国亚东博物馆、美国加州工艺博物馆等地收藏……
但他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父亲,把两个孩子全都送去了美国名校。
儿子刘轩幼年随他移居美国,中学时就读的是有“小哈佛”之称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而后入读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一路读到哈佛心理学博士。如今是心理学者、知名作家 、“我是演说家”冠军。
女儿刘倚帆,14岁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布什总统奖”,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最后,在世界顶尖的沃顿商学院攻读MBA,并且全程拿到奖学金。
杨澜
儿子吴所谓 哥伦比亚大学
杨澜在《留学改变了我的世界》一书中写道:
“2014年秋天,我送儿子到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1996年,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离开纽约的时候,《纽约时报》财经版在头条位置上出现了这样的标题:《27岁的脱口秀主持人将改变中国电视》。在那张照片里,长发飘飘的我实际上已经怀孕了。
随着儿子来到这片土地上求学,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虽然这个原点在时空的走廊里已前行了18年。”
杨澜选择让儿子同样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不正是对自己曾接受过的美国教育的一种认可吗?
马云
儿子马云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教师节那一天,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
在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际,马云回归他最看重的身份——马老师。
曾经做过6年老师的马云,不但多次对媒体表达过“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更是直接创办云谷学校付诸实践。
马云曾告诉报名云谷的家长,“我们这儿没有高考指挥棒和升学率,我们的孩子估计很难考国内的重点初中,也很难考重点高中。
但是,我希望云谷的孩子升入高中以后,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积淀,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不是为了升学、就业去选择大学,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按自身的兴趣和专长,放眼世界去挑选大学。
当然,我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进入哈佛、斯坦福、牛津这样的世界名校深造。”
想必也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马云把儿子送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
只有这些名人选择把送孩子去美国读书吗?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答案当然是NO!
高净值家庭,大都选择送孩子留学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海外求学。
一方面,教育的价值在过去几十年被持续验证,无数家庭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了命运;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社会竞争压力使得家长必须重视子女的教育成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FT中文网联合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针对中国家庭的子女教育选择,发布了《2018 年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报告》。
此次研究中,综合家庭资产和个人月收入两个因素,将受访家长按经济实力划分为三个群体,如下:
不同经济实力的家庭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通过对他们子女留学情况的研究,可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家长经济实力越强,越认同留学意义
富有家庭对子女出国留学最为坚定。计划留学或已经留学的比例达到了 77%,仅有 8% 的富有家庭家长明确表示没有留学计划。
中产家庭和富裕家庭中计划送子女留学或已经留学的比例分别为 44% 和 61%,虽低于富有家庭,但总体也处于较高水平。
家长海外经历越丰富,越愿意孩子留学
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是“距离产生美”。
在国外有过留学、工作、生活经验的家长中,非常期望将子女培养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比例达到47%,而这一数值在仅有海外旅游经历和无任何海外经验的家长中分别为 40% 和 32%。
除了这些,调查还显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经济实力更强的家长,其海外经历往往更加丰富和深入。
51% 的富有家庭家长有过海外留学、工作或生活的经验,对海外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这一比例在中产家庭和富裕家庭中仅为 16% 和 34%。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越早吃到“留学福利”的家庭,越愿意把孩子送去留学,他们在子女的教育选择上也更值得我们借鉴。
试问,如果他们自己没有从海外留学的经历中,获得有益于成长和发展的东西,会傻乎乎的成为美国教育的拥趸者吗?
还有,网络上那些看到“夸美国教育好”就跳脚、嘲讽的“键盘侠”,如果有条件和机会真的不会送孩子去美国学习吗?我看未必。
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已经是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中重要的培养目标。目前,留学的一个真实现象就是: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留学
资深媒体人董郁玉曾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文中写道:
“还在初二,我儿子班级中就开始有人出国去读中学了。
刚升入高中,儿子所在学校曾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当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了这种意向,大体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我儿子在上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其班级前列的头四名男生,全部以出色的成绩升入本校高中。这四个人全部选择了出国读大学本科,其中一人已在高一学年结束后,申请进入了美国一所著名私立高中。这四人之外,还有一位同样升入本校高中的特长明显的学生,也被新泽西一所私立高中录取。
我儿子所在的北京四中,今年有70多人直接投考国外大学。据学校负责老师介绍,在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这还不包括那些在高一或高二出国就读高中,在国外参加考试的学生。
我儿子的高中班级中,一名当年崇文区的中考“状元”,也是在高一学年一结束,就出国读高中去了。”
从这段文字,我们能提取到两个信息:
初、高中留学越来越普遍
中国家长有一句常用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资中筠先生的短文《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砸出来的》关于中国教育有这么一段话:如果说,当年像杨振宁、李政道他们是在中国小学到大学打下基础,到美国进一步深造的话,现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已无法提供那样的基础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诸多弊端,但中国家庭在孩子教育成长上的追求却越来越高。
既需要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又希望孩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
所以,有眼光有条件的那批人,在一部分家庭对中美教育持观望态度的时候,早早的就把孩子送去了美国,做到了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躲避高考”的留学观念早已过时
出国潮流中,无论以中国的眼光还是以美国的标准,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可造之材。但一提到留学就认为是“躲避高考”的观念早已过时。
拓展国际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未来就业前景更好……越来越多的家庭被国外教育体制吸引,倾向于孩子通过留学实现自我提升,成为国际化人才。
正如董郁玉说的那样:很难单纯用躲避高考来形容这些出国读高中和大学的中学生们。
这些选择出国读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中,不敢说全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升入北大、清华的学习实力,并非夸张。
所以,美国教育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为它代言?
下面我们具体聊一聊:
美国教育值得称道的点
在美国,学生能找到真正的兴趣
无论是高中还是本科,美国的教育鼓励学生灵活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探索不同的领域。
《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文中提到的那位当年崇文区的中考“状元”表示,经过一年的国外学习,她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原来只想着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现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大学选择你的同时,由你去选择大学。这样一个双向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获得真正的成长。
在美国,学生能学会真正的思考
在美国,作业的考察,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中国的学校,每天的作业基本是有“标答”的,更倾向于让学生去记忆课本知识。
美国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而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更多的落脚于“死记硬背”,非常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人格。
在美国,学生有更多成长的空间
美国的博雅教育很接近教育的本质,会给学生更多生长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想往哪个方向走,往这个方向走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想获得这些能力需要怎么做。
比如: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大学选择了专业就比较难改变,而且大一就直接钻进专业的学习中去,没有机会探索其他感兴趣的知识,对孩子的发展很容易产生遗憾。
但是在美国,没有人去给你设限和做规定,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寻找,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某一类专业确实不感兴趣时,完全可以换成另一类专业。
最后,是所有留学家庭都会关注的一个问题:
是不是所有送去美国的孩子都能成才?
这里,我用董郁玉的儿子董一夫,回应父亲的文章《我要去美国读大学》中的最后一段话作答:
一个“海归”姐姐对我说:“千万别以为到了美国就自然会说英语。”这句话,我记住了。同样,我知道,到美国读大学,也并不一定就会用好美国的教育资源。我老爸把我送出国门,修行当在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