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扑街的真正原因,不是用错鹿晗,而是不懂科幻

2019-08-23     书单



《上海堡垒》的滑铁卢,是今年国产科幻电影的一大悲剧。

该片豆瓣3.2,恶评如潮,许多网友说,国产科幻始于《流浪地球》,终于《上海堡垒》。

这两天,《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接受Sir电影采访,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用错了鹿晗,在一个不适合他的类型里。

一个鹿晗,并不足以让整部电影崩塌。《上海堡垒》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用错鹿晗,是不懂科幻。

具体而言,当导演把幻想文学作家江南的小说《上海堡垒》,当作“大刀”或“长矛”,踌躇满志地要为国产科幻开路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

今天,书单君通过《中国百年科幻史话》这本书,跟大家唠唠科幻那点事儿,这本书里关于刘慈欣的部分,非常发人深省。



软的不能变成硬的


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科幻大片,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个真正的科幻作家创作的真正的科幻作品。

这听起来像废话,却至关重要。

如果让一个导演,把披着科幻外衣、实际是你侬我侬的言情小说,改成硬核科幻,那打死他也做不到。别说滕华涛,就是老谋子、陈凯歌这样的高级货,也只好黔驴技穷。

唯有真科幻作家,能写出真科幻作品。

比如刘慈欣。


刘慈欣的创作之路,始于“文革”时期,父亲从北京给他弄回一本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他看得有滋有味,从此上了科幻的贼船。

初三时,刘慈欣就尝试着写科幻小说,这个花季雨季的大脑门少年,一出手就不凡。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讲述中国、苏联和北约,争夺一件被外星人扔到海里的神秘武器。

刘慈欣将这篇小说投到天津的杂志《新港》,被退了回来。小说虽没发表,却开启了他头脑中的想象之门。

1985年,刘慈欣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火力发电厂,该发电厂位置偏僻,下班后唯一娱乐,就是打麻将。刘慈欣打麻将,输多赢少,有一次甚至输掉了一个月工资。

吃过几次亏后,刘慈欣决定戒赌,把业余时间,用在读书和发呆上,思考一些宇宙大事。

发呆久了,产生灵感,手痒难耐,刘慈欣便回屋创作,或者在单位“摸鱼”,写出了许多让他在日后名震天下的优秀作品。


1999年6月,刘慈欣在《科幻世界》发表处女作《鲸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路写下来,直至获得雨果奖,成为中国科幻第一人。

刘慈欣酷爱科幻,除了科幻文学,基本没写过别的类型。

这从他小说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超新星纪元》《地火》《宇宙坍缩》《微观尽头》《魔鬼积木》《三体》……

1999年,刘慈欣创作完成《流浪地球》。

有一次,刘慈欣因公外出,头回乘飞机,从万米高空俯瞰大地时,他根本觉察不出地球的曲率,地球的表面,仍然是一个无际的水平面。推进地球在宇宙中“流浪”,岂不是痴人说梦?

为此,刘慈欣差点放弃了《流浪地球》的写作。

《流浪地球》在许多方面,都为了保证科学的严谨,而做出妥协。刘慈欣设计地球发动机时,竟然将它的具体参数全部详细列出,详细到可以计算出地球得到的加速度。

刘慈欣用他一部部科幻作品,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定义了什么样的状态,才称得上一个真正的科幻作家。

像刘慈欣这样“硬”的科幻作家,中国还有几个,比如连续12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的王晋康。


王晋康的人生理想是做科学家,写科幻小说纯属偶然。他的作品,往往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挂钩。在其代表作《与吾同在》中,有一个“肉身上帝”乘坐的隐形飞球,就是他从2006年一篇非常严谨的国外学术论文中得到的启示。

再说江南。

江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作家,从《九州志》《龙族》等小说来看,他写的不是科幻,而是奇幻。

《上海堡垒》的原著,其实是一部带有科幻元素的爱情小说。对于那些原著粉,最吸引他们的不是科幻元素,而是男主和女主之间的爱情线。

江南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希望电影能多保留一些感情线。


但导演不这么想,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选择《上海堡垒》这个项目,就是想突破,别老是拍爱情片。

抱着这种钢铁直男的心态,导演有勇无谋、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原著小说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戏,把一个缠绵悱恻的四角恋,强行披上硬科幻的画皮,掩耳盗铃地上演全武行。

拍摄过程中,导演自己也非常拧巴,一方面想多给鹿晗加点文戏,让观众看到感情的起承转合;另一方面,又想保持硬科幻的人设,觉得在天崩地裂的世界末日,不应该老是卿卿我我、谈情说爱。



说到底,还是不懂科幻。

看起来硬邦邦的“上海堡垒”,其实是软绵绵的“上海之恋”。一颗爱情故事的种子,注定无法结出硬科幻的果实,这不是能力问题,是“基因”问题。

刘慈欣硬在哪里?


与似硬实软的《上海堡垒》相比,刘慈欣的作品究竟硬在哪里?

有位读者说,我最喜欢刘慈欣的,不是科幻的部分,科幻仅仅是他挂小说,挂人物的钉子,我最喜欢的,是刘慈欣作品中的人物。

这个回答,看似有理,其实是完全不懂大刘。

《中国百年科幻史话》的作者采访刘慈欣时,谈到这个话题,刘慈欣说,我对人不感兴趣!我研究他们仅仅是因为科幻小说必须写故事,而编故事必须写人。

刘慈欣说,量子力学、生命进化的神奇和美,理论物理、数学的诡异,是任何描写人性美的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科学大气磅礴,人性小气猥琐。对理论物理学的崇拜,对解开宇宙之谜的渴望,是我献身科幻事业的根本原因。


在《三体II:黑暗森林》和《三体III:死神永生》中,有大段关于11维空间的描述。

根据20世纪物理学界提出的超弦理论,宇宙有11维,由一个个震动的弦构成。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只能理解一维是线,二维为平面,三维是立体球面,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在三维之外,还有个四维空间,多出来的一维是时间。

第五维是什么?有人假设是量子,提出了量子宇宙。至于第六维到第十一维,人类更是连一点门还没摸到。

刘慈欣却能在《三体》系列小说里,用他那神乎其神的想象力,将这些空间逐一展开。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刘慈欣谈到了九维结构如何展开成二维,在《三体III:死神永生》中,刘慈欣更是具体地描绘了从高维空间跌落到低维空间的情景。

《上海堡垒》扑街的真正原因,不是用错鹿晗,而是不懂科幻


刘慈欣写科幻,有个终极目的——为人类未来可能发生的大灾难做准备。

他说,人类到今天,只遇到过小灾小难,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大洪水、大地震、大瘟疫等,其实都是“小菜一碟”,未来还可能遇到大灾难,比如毁灭性的核战争,这些大灾难必然会来临,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科幻文学就是为人类对付大灾难而诞生的,因此,它对人类、对社会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文学门类无法替代的,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三体》中的面壁者,就是刘慈欣为人类大灾难所设想的方案,此外,他还为未来的大灾难,准备了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刘慈欣提过一个很吓人的问题,若人类遭受毁灭性打击后,地球只剩下三个人,他们必须吃掉其中一个人,才能让人类文明延续。如果是你,你吃不吃?

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人性的问题。

刘慈欣的答案是,为了文明的延续,从理论上必须吃,但真要吃的时候,他可能吃不下去。

这种血淋淋的纠结,几乎贯穿了刘慈欣的所有创作。

正如《三体》中的面壁者,为了拯救人类,而犯下了“反人类罪”。

请别糟蹋东西


在当下烈火烹油的电影市场,因为急功近利和投机,浪费了大量资源,也毁了很多好东西。

王朔在《你不是一个俗人》这部小说里,描述过一个非常搞笑又绝顶深刻的场景。

几个文化流氓,走投无路,决定改行当作家,一边打麻将,一边商讨大计。

他们把当下最火爆的作家,分成几个大类,分别是:忧国忧民的,唠乡下磕、描写野合的,现代派加性文学,以及垮掉的一代。

这几位顽主,分别根据各自喜好,选择其中一个门类,并找来一帮搞评论的煽风点火,抱团在一起,追名逐利,成名成家。

王朔说,小说写的都是真事,怕吓着你们才叫小说。


无论哪个领域,每当潮流一来,跟风投机者必多如过江之鲫,脑满肥肠、雄心勃勃的人们,坐在宴席上,勾肩搭背,大吹大擂,描绘心中蓝图,并付诸于行动。

也正因如此,才引发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乱象。

比如,盯着国产科幻这块肥肉的,往往是不懂科幻的人。

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后,立即就有人闻风而动,启动相关电影项目,风风火火地要肩负起中国科幻的新希望,谁料,雷声大雨点小,几年过去,一再跳票,一再延期,除了放出几张花里胡哨的海报外,基本没啥动静。

该电影的豆瓣条目,被点有用最多的一条短评是——不要拍摄,不要拍摄,不要拍摄。


如今,《三体》电影的豆瓣页面时间,已然成了2022年。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否则,即便勉勉强强做出来,也很可能是第二个《上海堡垒》。

干自己擅长的事很重要。擅长拍爱情,你就去拍爱情,擅长拍动作,你就去拍动作,顶多就是结合一下,来个爱情动作大片,至于科幻,那还真是有门槛的,不是谁都能整。

电影《霸王别姬》有个画面,一把年纪的关师傅,把业已成名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叫来训话,让他们脱掉裤子,趴在长凳上,用戒尺打屁股,关师傅一边打,一边骂:我让你们糟蹋戏!

那些德不配位,却一心投机,把像《三体》这样的好作品,肆无忌惮地糟蹋的人,也应该“打屁股”。


主笔 | 哲空空 编辑 | 黑羊

图源 |《三体》、《上海堡垒》、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7yTvmwBJleJMoPMP2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