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野味人人喊打,谈野生动物色变,甚至一条吃野生海鱼的视频都有人刷不要吃野味的留言。对肿瘤患者而言,水产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那野生水产还能吃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什么才是野味,野味的黑幕以及野生的水产还能不能吃。
什么才是野味?
我们一般讲的野味是主要指陆生的野生动物,即是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龟鳖、鳄、蛇、壁虎、蜥蜴),所以大部分的水产,比如鱼、虾、蟹、螺贝类都不属于野味。两栖动物就比较尴尬,它们不是陆生的,但也常常在野味市场出售,所以如果去野味市场购买这些动物也可能被其他陆生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感染。
黑幕:野味既不好吃也不滋补甚至有毒
野味当然味道不咋样,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了。典型例子,我们看看由野猪到家猪的体型变化,野猪肉瘦而硬,腥臊味大,我们的祖先为了让猪肉好吃是花了好大功夫的,公猪都要阉割,减轻腥臊味,还要选种培育那些膘肥肉嫩的,经历几千年才培育出我们现在这些小脑袋,大肚子的家猪,跟野猪大脑袋精壮的体型完全不一样了。
由野猪到家猪的体型变化
祖先早就知道野猪肉不香,得育种改良,祖先花了大力气才让我们吃上好吃的家畜,何必再倒退回去吃野味呢?
其实现代的野味贩子也知道野味不好吃,所以他们采取了不少手段来忽悠你,典型的就是育肥,很多野味捕回来都要先养一阵,养肥了才出售,这很好理解,野生动物饱一顿、饥一顿,哪有多少肉啊,脂肪也不香,更别说什么丰富营养了。
被囚禁育肥的黄胸鹀(禾花雀) 这是一种美丽的,却被人吃到快灭绝的小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野味不补,还可能有毒。除了大家现在怕怕的病毒,野味其实富集了很多环境毒素。很多人以为野味吃的是纯天然食物,所以健康,这是太天真啊。
工业化以来很多地方的水、土壤都受到了污染,这些污染其实也影响到野生动物,尤其是食肉的野生动物,它们从猎物那富集环境毒素。比如猫头鹰,会大量捕猎老鼠,老鼠什么生活环境?大家知道的。猫头鹰大量吃老鼠,它就通过吃老鼠富集了大量环境毒素,你还觉得猫头鹰滋补健康吗?
猫头鹰吃老鼠,你吃猫头鹰就是吃浓缩的老鼠“精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更可怕的是不少野味是被毒杀捕获的,身体里就直接残留着毒药了。由马鸣撰写的《中国偷猎水鸟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国每年被猎杀的水鸟在8万至12万只,约有40个种类,68%的野鸟被毒杀。这些黑幕野味贩子,鼓吹野味的人永远都不会告诉你,他们只会骗你野味是纯天然。
被毒杀的天鹅、大雁和野鸭,野味贩子告诉你野味是纯天然的,信他个鬼(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水产很好,但不必追求野生
现在猪肉价格飞涨,水产价格就比较亲民了,也是肿瘤患者很好的蛋白质来源,水产很多也是野生的,那这些野生的水产还能不能吃呢?首先说明,鱼、虾蟹、螺贝并不会携带让大家闻之色变的冠状病毒,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食用。第二很多水产依然依靠野捕,所以它们肯定是野生的,所以很难避免吃野生的水产。
虽然野生的水产不携带冠状病毒,但也可能携带其他的细菌和寄生虫,所以野生的水产应该从正规的商户处购买,而且要彻底煮熟食用。
至于是不是野生的水产一定比养殖好呢?那不一定,很多人趋之若鹜的野生深海鱼,长期大量食用其实不一定安全。
比如很多大型肉食性海鱼会富集水银,大家都知道水银是有毒的,比如野生剑鱼、鲨鱼、旗鱼、金枪鱼、银鳕鱼、阿拉斯加鳕鱼、石斑鱼容易富集水银,都不适合长期大量食用。此外野生大型珊瑚鱼,例如野生石斑鱼、龙趸、青衣、苏眉等也会富集雪卡毒素,这是一种藻类产生的神经毒素,比河豚毒素强100倍,无色无味,而且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真是杀人于无形。
当然市场上绝大部分水产都是安全的,只要你不去追求什么野、怪、大的水产,就不太可能中毒。
嘴巴不野,才是健康
所谓病从口入,除了食物要干净卫生外,也指不要乱吃东西,人类努力发展养殖业就是为了提供营养、健康、美味的食物。虽然很多人对现代养殖场出产的食物抱有怀疑,但我们回想起来让我们付出惨痛代价的疑症都是从野味来的,养殖场动物无论你有多大怀疑,它都是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一旦发生疫情都很容易追溯源头并迅速处理,而野味却一直都游走在监管边缘,里面隐藏着多少安全隐患?
期望经历过两次惨痛疫情的中国可以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贸易的监管,当然也期望我们每一位为了自己的健康安全也好,嘴巴不要再野了,毕竟没有买家,哪来的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