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来源罗楷。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生两仪即是阴阳阴阳变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阴阳互根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阴阳。所以说阴阳互根。只有阴阳调和方能万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长生点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点寅、申、巳、亥为四长生之月一种五行的值令实际预示着下一五行的进气。春夏秋冬四季往复循环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解决就不会有发展变化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阳化气,阴成形
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