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中,都有这样一群考生:考虑家乡没有符合自己的岗位没有报考,为报考更大的范围选择报考异地公务员。本来抱着试试的态度,真考上了,却又开始犹豫。如果你是因为想要去到向往的城市工作而报考,是一件好事,如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话,一旦考上,选择去和不去都是一件难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小编先为大家详细分析:
有不少考生在已经通过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公示、备案等环节之后,又提出放弃录用资格等行为,这种行为会被记入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而诚信档案库是全国联网的,假设你想再次报名参加省考或国考,今后将会作为审查的依据,可能面临全国禁考,还会影响你未来的职业生涯,所以一定要慎重。
另外,也有考生有疑惑,考上了异地公务员,可以再次报考家乡吗?还真不能。按照招考公告,服务年限不满2年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得报考。
即使单位同意你辞职,可以报考,但是档案有记录。单位不同意,你自动离职则按照《公务员法》属于单位辞退你,五年内不得报考公务员。试用期内也可以辞职,按照规定试用期内辞职的公务员3年内不得报考。
那么有些人也许会想,既然考到了外地,就踏实的在外地工作,为什么想回来?可能有些人在报名时会这么想,但当你真正地工作一段时间了,你会发觉你很孤独,因为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你会发现机关单位的年龄差别很大,有十几岁到二十岁的年龄差距十分普遍,且年轻人很少。所以刚毕业的日子,没有亲人,又很难交到朋友,只能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度过孤独的时光时,你就会考虑,这份工作到底该不该坚持了。
那么,对于真的考了异地公务员想回家乡的人,还有其他方法能调动吗?也有,那就是参加公务员遴选考试。
公务员公开遴选主要是指地方公务员遴选(平级调动),遴选机关包括省直机关、市直机关、县直机关,遴选范围多局限于某一省、市、甚至县,遴选职位多为副职及非领导职位。
遴选考试难度也较大,如果有这方面的意向,不妨试一试。考上了最好,考不上也不亏,大不了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等待下一次机会。
2019年公职类考试公告即将发布,为方便大家备考,为大家准备了部分知识点,祝大家备考顺利,成功上岸!
在当前的各种行测考试中,有一种几乎所有类型的行测考试都会涉及到的题型——类比推理。从多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类比推理的得分率是比较高的,某种意义上这说明了一件事情——这其实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题型。
有的学生跟我交流的时候会表示说:老师,为什么大家都说这种题目很简单,我觉得真的好难好难——有时候我觉得四个都不对,有时候我又觉得四个都对,老师这种简单的题目我都做成这样,我还有救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你还没有理解这类题型在考什么。
什么叫类比推理?基本形式是,题干会给出一组词汇,要求你对该组词汇进行内部逻辑关系的判断,并且在选项中找出具有类似逻辑关系的一组词汇作为答案。所以解题的核心就在于“分析词汇间逻辑关系”,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请记住:类比推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不是一种100%严谨的题型!
因为两个词之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的话,完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逻辑关系,但是只有里面的一种——也就是出题人脑海里的那种会成为正确答案。
所以,类比推理在考什么?它在考你能不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去体会那个你从未谋面的出题人的心路历程。
你会说——老师,这不现实。
我要告诉你——其实还好,但你需要做到下面这几点:
一、熟悉常考考点。做题过程中有些同学思维比较“灵活”,经常突发奇想,会钻研出题目词汇之间具有的一些“深层次”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个关系在选项里根本对不上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思路和出题人契合得还不够。通过上课,刷题,个人总结等方法可以更好地熟悉常见的考点,这些考点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可以帮助纠正一些“非主流”思路,这样就能更轻松地找出那个出题人心目中的逻辑关系,选到正确答案。
二、学会造句排除。如果题干词汇的逻辑关系你可以简单地判断出来——“嘿,交叉关系”、“耶,功能关系”、“切,顺承关系”、“加工关系,太简单了”,那么这道题的分数你就已经快拿到手了。但是如果遇上了你吃不准关系的词汇你该怎么办呢?那你就得学会造句,通过你的语感,借助语文的力量,利用造句去“构建”二者间的联系,然后看看答案里面能不能进行类似的“构建”进而确定答案,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三、学会纵向比较。为什么你觉得四个答案都对?因为你逻辑关系找得不够准!因为你找的逻辑关系很模糊,所以四个答案都勉强沾边。因此,你要学会深入比较,在几个答案中寻找关系与题干词汇关系最接近的那一个。四个都是近义关系,有没有褒贬上的区别的?四个都是并列关系,有没有类型上的不同呢?四个都是加工关系,加工的过程哪个更像呢?关系找准了,答案一定是唯一的。
简单题目不丢分,行测才能拿高分。
点击链接,更多招考信息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