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因为地域关系,
南北方人天生在饮食习惯上存在差异,
一颗粽子,一碗豆腐脑,
往往因为口味不同而引起讨论。
但也有那么些食物,
能让南北方人非常默契地达成统一,
比如说一串酸甜可口的糖葫芦。
在《霸王别姬》里,
小赖子的梦想就是成角儿之后,
天天吃糖葫芦,就连临死前,
也要痛快享受完糖葫芦才上路,
正如他所说:
“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芦数第一。”
在《武林外传》中,
莫小贝为了一串糖葫芦愿意做任何事情;
在电影《倚天屠龙记》中,
中了玄冥神掌的张无忌,
吃到一颗糖葫芦,就忘记了身上的痛苦……
这些影视剧中对糖葫芦无比喜爱的小孩子,
不正是现实中我们小时候的样子么?
有哪个中国人,没在童年的时候,
梦想过能整天吃糖葫芦呢?
早些年在北方,
糖葫芦往往只有冬天时才能享受到,
据说天气越冻糖葫芦越好吃。
在大小胡同,集市庙会,
寒风中那声“卖冰糖葫芦呦”显得格外响亮,
也瞬间唤醒了北方的生机,不出几秒,
就会出现一群兴奋的娃娃。
而在南方,
糖葫芦却是一年四季都有的,
以至于很多人北方人常常既惊讶又疑惑:
但南方人却对此习以为常,
基本上一年到头,
校园门口总有小贩推着自行车卖糖葫芦。
但印象最深的或许还是戏院看戏时,
大人们忙着看戏,
小孩们则整场追着那卖糖葫芦的人跑,
即使没钱买,看着也解馋。
印象中,糖葫芦是属于街头巷尾的小吃。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
人家其实是来自皇宫里的宝贝,
祖上可是给贵妃治过病的。
相传南宋年间,
宋光宗的爱妃皇贵妃生了病,
整日面黄肌瘦,食欲不振,
吃了多少名贵药材也不见好,
眼见爱妃日渐憔悴,宋光宗可着急坏了,
最终决定张榜求医。
后来一个江湖郎中揭了皇榜,
入宫后为贵妃提供了一个方子:
将冰糖和山楂煎熬后服用,
不出半月病就能好。
贵妃照做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后来这种吃法传到了民间,
被老百姓加以改造,
就成了后来的冰糖葫芦。
这种酸酸甜甜的美味,
在中国男女老少都喜欢,
就连外国人也喜欢得不得了,
其实这也正常,
因为外国人可比咱更爱吃甜食呢。
到了现在,
糖葫芦已经逐渐变化出了各种版本,
除了传统的山楂之外,
还有不少其他水果:
但在不少人心目中,
最好的糖葫芦,
还得是山楂口味的,
并且这山楂还必须要有讲究。
首先颜色要鲜艳,
这样在糖衣的包裹下才显得红亮好看。
再者个头要大,表皮要光滑,
表皮太粗糙的山楂偏酸,光滑的更甜些。
当然一串好的糖葫芦,
选好山楂重要,熬糖的功夫更重要,
这是糖葫芦的精髓所在,
也是老一辈匠人几辈子磨练出来的手艺。
透明的冰糖均匀地包裹住了红果,
亮丽又剔透,咬一口,酥脆爽口,
酸酸甜甜,糖衣和果肉慢慢在口中化开,
那种滋味就是儿时最大的幸福。
而在菲李心中,最好的糖葫芦标杆,
应该跟语文课文《万年牢》中写得那样:
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
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
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
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
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
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而糖葫芦的精髓在于糖蘸得均匀,
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
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这叫万年牢。
梁实秋曾说过:
“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
在北平是不分阶级,
人人都能享受的事。”
在菲李看来,一串糖葫芦,
串起的是每个中国人儿时的梦,
连接的是全体中国人的心,
无论遭遇任何事,都不能把我们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