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养父性侵未成年女儿3年:缺席的性教育,是人渣背后的帮凶

2020-04-13   书单


昨天冲上热搜第一的,是一件让人气到肝疼的性侵案。


14岁女孩李星星(化名),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被养父鲍毓明多次性侵。


这期间,鲍毓明不让她出门,就连亲生妈妈的电话,也只能在鲍毓明的注视下接听。


这个未成年的女孩,被迫生活在一个“只有鲍毓明”的世界里。


其实,性侵发生后,她前后报过三次警,虽然证据充足,但最后事情都没有了下文。



直到一次自杀未遂住院后,她才被妈妈接回老家,接受治疗。


而此时的李星星,已经患有重度抑郁症、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重度焦虑症,而且阴道损伤发炎。


书单君无法想象,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女孩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绝望。


案件中有一个细节,给了书单君很大的触动:



第一次被侵害后,李星星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直到上网咨询后,她才知道自己被强暴了。


是什么导致一个已经14岁的女孩,在遭遇性侵后,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致于要上网求助,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这起案件让人愤怒且值得深究的地方有很多:烟台警方的处理方式,鲍毓明罪大恶极且毫不悔改……


把愤怒的炮火对准这两者的文章已经不少,但书单君发现,还有一件事几乎被所有人忽略了,而它必须被拿出来讨论,那就是孩子们的性教育,已经缺失到什么程度了?!


这才是此案,与我们所有人最密切相关的要害,也是防止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李星星的关键。


能不能接受到性教育,看命


或许,这个小标题会让你感到不适,但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近几年,性教育相关的话题颇受大家关注,书单君也一度以为,性教育缺乏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性侵案发生后,我问过身边的朋友,才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高中同学A,现在南方某三线城市的小学任教。


他告诉我,当地的普通学校没有性教育教材和相关课程,“最多只会在班会课上说说而已”。


朋友B的弟弟,在老家县城上小学,也没有在学校接受过性教育,但家里的父母会讲讲生理健康知识。


大学室友C的父母,都是北方省份地级市的小学老师,本地小学的情况与B的老家一样。


小城市的性教育非常缺乏,而一线城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去年,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市9个辖区,抽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共27所学校,咨询了校园性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专门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学校仅有2所。


大部分学校还是把生理卫生健康,作为章节内容,放在了生物课、心理课、班会等课程中。



其实,早在2011年,国家就明确表示“要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但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普及性教育的路上,缓慢地迈着碎步前进。


开不开设课程,谁来上课,怎么来评判授课资质?


没有答案。


走出学校,我们再来看看,家长为性教育都做了些什么:


中国教科院一份针对“初中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显示,46%的家长“从未提过”性教育的相关内容。


更微妙的是,有些家长虽然有性教育的意识,却不会付出行动。


原因无非是担心孩子太小不合适,或者觉得自己的身份不合适,希望学校能代劳。



对这些家长,我只想说,孩子是自己的,你不教,谁来教?


性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所谓的进步,不过是把它从禁忌,变成了空泛的口号而已。


想让一个孩子得到性教育,目前只能盼着TA生在大城市,父母够开明。


被“逐出校园”的性教育读本


其实,我们之前明明拥有过非常优秀的性教育教材。


2017年,我曾写文推荐过一套名为《珍爱生命》的小学教材,书单的老读者或许还有些印象。


这套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7的读本,是以一种十分荒诞的形式,才走进人们的视野的。


2017年3月,一位妈妈在微博上吐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珍爱生命》的配图:


现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了吗?这书这样编辑真的好吗?确定学校发的不是一本假书?



这些断章取义的配图,被一些段子手及营销号恶意引导转发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那么,这套被“吐槽”的性教育读本,究竟讲了什么?


这套《珍爱生命》共有12个分册,每册有“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性与生殖健康”六大主题。



它们被安排在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12个学期里学习,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层层递进地传授知识。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是这样的带孩子认识性器官的:先让他们熟悉自己的身体,然后再简单地介绍生殖器。



在什么部位,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



等到孩子们上了三年级和五年级,还会再次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更深入,更详细。



关于在一年级的课本上,对性器官直呼其名这件事,一些家长表示过质疑。


但实际上,这并不存在尺度问题。


性器官名称并不是污言秽语,那些隐晦的“小名”,反倒是常常隐含着性羞耻或情色成分的暗示。


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学名,能剥去神秘和羞耻,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然地认识性,看待性。


此外,还有一个令人心疼的原因:在许多儿童性侵案中,很多孩子会因为无法说出性器官的名称,而不能提供准确的证词。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教育孩子防范性侵的知识,介绍了专门的求助渠道。


把那些家长们平时不好意思与孩子探讨的问题,统统囊括了进来。



至于那张被段子手转发的“李阿姨”,则根本没有把图拍全,完整的内容是在给孩子示范“如何拒绝熟人触摸隐私部位”:



如果李星星读过类似的性教育读本,她一定会早早警惕变态的养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知道遇到危险该怎样求助,后来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除了基础知识,这套教材最可贵的地方,还是它传达给孩子们的价值观——


比如,性别平等:没有哪种职业是专属于某个性别的,你可以不受限制地发展自己;


教会孩子,人的价值不由外貌决定,你的身高、体型、肤色、身体是否健全或残障,都不能决定你的价值;


在解释婚姻时,会提到无论结婚与否,都是个人的权利,应受到尊重。



它不仅解决了关于性的困惑,更教会了孩子平等、尊重、自信和同理心。


从这套书里,我们可以预见一个包容、和谐、美好的未来社会。


但就是这样一套优秀的性教育教材,却在反对声中退出学校,也退出了我们的视野,现在已经绝版了。


刻不容缓的性教育


很多回避性教育的家长经常会说一句话,“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大了自然就懂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等不到“大了”——你嫌性教育太早,罪犯可不嫌你的孩子太小。


书单君想给大家看一组权威媒体提供的数据:


受害儿童不足3 岁

2019年1月1日至7月10日,涉及猥亵儿童罪案件的134名受害儿童中,年龄最小的不足3岁。10岁和13岁是案发最高的年龄段,人数占比近四成。


猥亵儿童案日均8 起

2015年至2018年11月,全国法院共审结猥亵儿童罪案11519件,日均发生猥亵儿童案8起。也就是说,至少每天有超过8名儿童被伤害。


59.7%系熟人作案

2019年1月1日至7月10日,猥亵儿童罪犯中熟人作案占比59.7%。另据女童保护组织历年统计,熟人作案比例均在7成左右,最高为2014年达87.87%。


隐案比例 7 :1

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估算,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在1:7——发生7起案件,才有1起进入司法程序。


这次的性侵案中,还有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嫌疑人鲍毓明是上市公司高管、全国十佳律师。


甚至,他还专门写过分析性侵幼女的文章,称“中国对幼女性侵打击不足”。



如果不是这次事件曝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事业成功,甚至看起来还有“公德心”的社会精英,会是性侵幼女的嫌疑人呢?


更可怕的是,鲍毓明曾多次访问过“送养女宝宝”的用户空间,这背后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受害者,我们无法想象。


最近曝光的性侵案中,很多犯罪者都是这种“看上去很正常,甚至很有道德”的“好人”。


韩国N间房事件的主犯赵主彬,也曾经热心公益,给残疾人、保育院提供公益服务。


所以不止是孩子,就连我们这些自以为生活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都无法辨别隐藏在人群中的危险分子。


一边是善于伪装,人前人后两张脸的罪犯。


一边是缺乏性教育,对防范性骚扰和性侵犯一无所知的小孩子。


这场“狩猎”,简直就是一场狼对羊的单方面“猎杀”,结果毫无悬念。



回想我们这代人的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片空白给很多人带来过伤害。


19年前的一天,我和最好的朋友晓晓,还有几个小伙伴走在放学的路上,遇到一个高年级的男孩,他假装恶作剧一样脱下了晓晓的裤子。


晓晓哭了,男孩在一旁嘎嘎大笑,我们站在旁边不知所措,然后一个老奶奶路过,帮晓晓把裤子提起来,把男孩骂跑了。


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我,就像个傻子一样,没能保护好我的朋友。


微博上有位博主,曾做过一个关于是否遭遇过“性骚扰”的小调查。


这条微博下,有6千多条评论,绝大部分人都讲述了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


其中很多都是发生在中小学,而且很多人都是长大后才意识到——“我曾经遭遇过性骚扰。”



因为不懂和不敢,很多人默默在阴影中成长。


所以,当书单君第一次看到《珍爱生命》这部教材时,就不由感叹:如果这样的教材能在全国普及,那该有多好。


因为认识到自己就是那片空白的受害者,这代年轻人在呼吁普及性教育时,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大声和用力。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让00后和10后看到希望。


但愿有一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性教育,而不是看命。



主笔 | 清凉油 燕妮 编辑 | 黑羊

图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