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郑州人的周末,应该都是这样度过的:
上午从家出发去人民公园赏花,中午再去大上海吃个饭,下午去大卫城、德化街shopping,吃饱喝足玩开心之后,拎着大包小包回家。
而我,就是这大部分人中的一员。虽然每次去二七都像是“打仗”,但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也觉得没什么不方便的。
不过你们知道吗?在热闹繁华的大卫城旁边,有一条非常安静的街道——
杜岭街
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
杜岭街北起金水路,南至人民路,全长900米。看起来只是一条不起眼的街道,但这里却藏着许多郑州的传奇。
可能你没有去过那里,但你肯定会听过或者见过“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这句话。作为郑州的一条老街道,杜岭街对郑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杜岭街和西里路的交叉口,靠马路边有一面墙,上面写着“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不过最近那里在重修,现在再去看的话就只能看到干活的工人了
在1950年,郑州发现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的商代遗址,有考古学家猜测郑州是商朝王都的遗址,但因为没有确切的佐证,此事迟迟没有定论。
直到1974,杜岭街挖出了两只巨型青铜方鼎,不仅证实了郑州就是商代王都,还让郑州得了一个“商都”的名号,更让“年轻”的郑州迈进中国八大古都之列。
方鼎在商代,代表王权和地位,所以在郑州挖出商鼎,足以说明这是“王”所在的地方
方鼎的出土对郑州意义非凡,更是“杜岭人”的骄傲。
在杜岭街的街道两旁的墙面上,随处可见画着方鼎的壁画;在杜岭街的居民楼里,也可以找到方鼎照片的踪影。
真·无处不在·方鼎·杜岭一条街。
除了方鼎,杜岭名人也是“杜岭人”的骄傲。
你能想到的豫剧名人,基本上都跟杜岭有关系。是滴,豫剧和杜岭街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周海水、崔兰田、马金凤、常香玉……她们都曾在这里学习、发光发热。
1928年,豫剧生角周海水老师在郑州杜岭街的一座小院里创办“太乙班”,他是河南省内首批冲破世俗偏见、打破门户之别、招收女学生的豫剧老师,影响甚大。
不仅如此,他还教出了无数的豫剧名角,常香玉老师,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老街=安静的腔调
走进杜岭街,不会发现,这儿真的很安静。
一方面,我们去的时候是工作日,路上的行人很少;另一方面,它是一条老街,老人、小孩比较多。偷得浮生半日闲,沿妹儿在杜岭街真实的感受到了。
看大爷在马路旁打牌,
听奶奶在胡同里闲聊,
阅回声图书馆的书籍,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安静,隔壁街的热闹与繁华,从来都是与杜岭街无瓜的。
杜岭街上的数码馆和琴行很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称为郑州的“艺术一条街”。但真正来到这之后,沿妹儿发现,杜岭街真正有艺术气息的应该是书店。
中原图书大厦和回声图书馆,是杜岭街上比较现代的建筑。中原图书大厦是目前河南省内规模面积最大的新华书店综合卖场,书的种类相当丰富,一进去就好像置身于图书馆。
相比中原图书大厦,回声图书馆更加的精致和休闲。
回声馆的门口有很多桌椅,比较适合看书和喝下午茶。除此之外,门口还有一棵大树和两只可爱的兔子,千万别小看它们,它们可是回声馆的招牌。
不知各位看出端倪没有,回声馆玻璃上画的的兔子和树,正是回声馆面前的实物
没吃过的冻酸奶,忘不了的杜岭街
杜岭街与人民路交叉口有两三家烧烤,门牌看起来非常的气派。
但沿妹儿去的时候是白天,店里没有开门。虽然有些遗憾,但杜岭街的美食并没有因此让人失望。
啥叫老街,除了街道的历史悠久之外,街上的任意一家美食都年代久远。
我们先找到了一家看起来很朴素的鸡血汤店,店老板是一位阿姨,我们刚点完餐就跟老板闲聊,聊到这家店开的年头,阿姨云淡风轻的说了一句“也就十几年吧!”
果然,老街的店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拿饭的小橱窗
鸭血粉丝汤常喝,但鸡血汤沿妹儿还是第一次喝。
我点了一份全家福,价格13元,里面有鸡肝、鸡心、鸡血……还是很合理的。鸡血吃起来很新鲜,口感脆脆的,汤里面有加一些胡椒粉,喝起来有点辣,但是完全不腥。
新鲜的鸡血,吃起来有一种铁锈的味道
与鸡血汤“告别”之后,沿妹儿又投入了冻酸奶的“怀抱”。
是滴,我吃过炒酸奶、喝过酸奶,但是没有吃过冻酸奶。我们去的冻酸奶店铺在郑州幼师门口,两家店挨着(店面是三家,但是两旁的是一个店主)。
一家店有25年的历史,一家店有30年的历史,看墙上面的便利贴就知道有很多年头了。
两家店卖的冻酸奶的品牌不一样,一家是三剑客,一家是花花牛。
冻酸奶的口感比一般的酸奶要更酸,但吃起来也更爽。整体吃下来我个人比较喜欢花花牛的,因为它有一点点甜味,而三剑客酸的我有点受不了。
吃饱喝足也看够之后,沿妹儿也该走了。杜岭街虽然只有900米,街道也上安安静静,但是却花了我一上午的时间。
我到人民路公交站坐车的时候,看着路上匆忙的车辆,仿佛刚刚是大梦一场。不过味蕾不会骗人,铁锈味的鸡血和酸倒牙的冻酸奶提醒我,我真的来过这里。
今日提问:关于杜岭街,你想到的是什么?我们评论区见!
(照片来源:子涵小仙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