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角色,不仅仅是
几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聚在一起,
而是因为彼此之间承担了家人的使命,
才得以成为“家人”。 ”
在东京高楼林立的大厦之间,残存一栋古旧寒酸的老房子,住着生活窘迫却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奶奶、爸爸、妈妈、小姨、儿子,他们靠盗窃日常用品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近日,又一部电影在朋友圈掀起口碑热潮。这部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日本电影,以超高的口碑在豆瓣获得8.8的高分。
其中电影中表达的家庭关系更是值得引起万千父母深思!
从道德评判上来看,偷窃这一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影片中这几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几个人中,我们却看到了理想家庭的全部模样。
德国非常出名的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一只可爱的企鹅宝宝向我们讲述了它和它妈妈之间的非凡经历: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最后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又将我找了回去,将我修补好。
妈妈跟我说“对不起”,我也原谅了妈妈。
( 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像绘本中的企鹅小宝宝一般,看到坏脾气、大喊大叫的妈妈就想逃走。
“我都说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
“这么大了,什么都不会做,你说你还能干点啥?”
“今天老师又找我了,考试成绩全班又倒数,你让我的脸往哪儿搁?”
“你就不能给我争点气?”
“你还要不要脸?”
……
父母和孩子发生争执,大多基本都是父母吼孩子,孩子对于父母的“教训”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于是,在这种关系中,父母成为了命令者,孩子成了服从者。我们总以为打孩子才会伤害孩子,却不知道不平等的对话方式、语言上的伤害同样会在孩子心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鲁迅说:“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只有对孩子施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熏陶,才能得到孩子的正面回应。
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孩子要以人为本,讲究平等交流的艺术。
而在电影中,面对儿子的赌气,父亲可以平静的与儿子进行一场专属男人的谈话;在教儿子游泳时,也会适当的放低姿态为其普及性知识。甚至在目送儿子坐车离开时,还会追随公交一路狂奔。
这样略显卑微的父爱反而拉近了父子之间的平等关系。
好的父母不是只懂得教给孩子所有知识,而是像朋友一样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平等。
电影中的母亲和女儿有着共同的被家暴经历、相似的伤痛记忆让陌生的两个人形成深深的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共情与理解,她们也更能知道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漂亮的裙子,而是温暖的怀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却无法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做到充分理解孩子。
记得之前刷屏的综艺《少年说》里面的袁璟颐,她曾吐槽自己的妈妈不理解自己,只看到表面的成绩,看不到自己背后的努力。
她说她的妈妈让她很“受伤”,因为她总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同学比较,每回成绩出来都拿她最差的说事,却从来看不到她的优秀和努力。
但是面对孩子的痛苦和伤心,母亲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你不需要打击,你就可能有点飘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你一下
当你觉得自己很弱的时候
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
.....”
在母亲的眼中,自己的女儿需要接受“打击教育”,她并不认可女儿口中的“委屈”,并且语气异常固执,总是把“我认为”挂在口中。
丝毫没有想过女儿站在这里对她进行“天台告白”,并非是对她进行反抗,而是在寻找一种更合理的沟通方式。
如果说,孩子由于年纪小可能无法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作为成年人,大部分父母也没有能做到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喜欢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他们对于孩子是否幸福并没有那么关注,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只是沿着之前自己父母给他们规划的轨道跑,并把这种轨道继续施加给自己的子女。”
共情,不是一种多么高超的社交技能,而是一种真诚的,爱与被爱的状态。孩子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远远超过物质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向孩子传达爱之外,对孩子表示理解更重要。
周末和同学在外面吃饭,旁边一个妈妈正眉头紧锁的训斥旁边的儿子:
你还有脸说啊,你看看你才考多少分?去上个培训班也花了一两万,就考这么点分数,你对起谁?你还好意思吃饭?
言语中透露着满是愤怒、指责、失望。
不知不觉,生活中有些父母出现了一种交易式的爱:
“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你再不好好学习,就别回家了”
“下次考试再考这么点分数,就别回来了”
.....
这些熟悉的话是不是在生活中很容易听到,久而久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会觉得: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是不是就不爱他,或者不那么爱他了?只有成为“听话”的小孩,达到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爱。
这部影片中,当妈妈给由里换衣服的时候,由里怕极了,害怕被打。妈妈索性把裙子烧掉,抱着小由里说:“他们说爱你才打你,那是在说谎!真正爱你的人,会像我这样抱着你!”
我知道你受过伤,虽然不能替你承担,但理解你的感受。还有,我很爱你。把这些含义,都传递给了女孩。
女孩也感受到了爱意,便打开心结,从此融入了家庭。
就像现实中父母在与孩子遇到各种冲突和不快时,孩子需要的不是上面一味的“讲道理”,而是“我爱你”、“我懂你”。在埋怨孩子不努力、不通情理之前,不妨先走进他们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哪怕无法帮助到他们,至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陪伴着他们。
人们总说,亲人是无法选择的,而小偷家族从血缘、从法律去看,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但从情感角度去看,他们比很多靠血缘联系起来的家庭,更像是一个家庭。
因为家是要靠爱连接的,它更像是一个圆,要相互交流贯通,也要彼此包容给予,这,才是理想的家庭。
正如电影海报的那句话: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