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再无归途。在说出今天的主人公之前,请大家想象一个画面:如果你孩子的老师把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带到教室,而且因为需要照顾母亲,老师可能上课会分神,孩子也因为好奇上课会走神,针对这种情况,你会作何感想?
最近,一则以“爱与感恩”的泰国的公益广告刷爆朋友圈,引发网友热议。
短片以“老师、家长”为题材,描绘了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和她儿子之间浓厚的感情。风格剧情走心,感动无数人。
短片主人公的巴乍,是一所小学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他有些特别。他将患病的母亲带来了学校,坐在教室最后一排。
家长们一方面表示同情巴乍老师,但更多表现出对孩子课堂质量的担忧。
紧接着,他们越来越不满,越来越多的家长聚在一起抱怨。
“即使再值得同情,但这是学校,不是老师自己家!”
“天天把妈妈带到课上,孩子们怎么可能集中精神学习?”
“为什么不直接请个保姆帮忙照看呢?”
甚至还有些家长到想要让孩子转学:“如果老师再这样就考虑让孩子转校!”
总之,家长们的态度很明显,就是希望巴乍老师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认为老师这样的行为会耽误到孩子的学习。
最后,由于家长们的怨声强烈,不得不引起学校的重视,校长找了巴乍谈话。
校长提出会给他找专人照顾老母亲,让他专心教学。
这时,巴乍老师说出了一句让人泪奔的话:“这是我自己的妈妈,我是绝对不肯让别人代替我照顾的。”
在和校长谈话期间,不料,他母亲突然走失了,他马上飞奔出去找母亲!满脸神情紧张,写满担心。
听到巴乍老师的喊声,正准备回家的学生们全部自发地帮忙寻找奶奶。
看着孩子们满校园都是寻找巴乍母亲的身影,这时众多家长才发现,老师对母亲的悉心照顾,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们懂得感恩与回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与感恩:
“要是我长大了,我一定会给妈妈开车”。
有的孩子走过去和爸妈“紧紧握手”,有的突然去“拥抱”妈妈……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父母对他们的爱。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的: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们从巴乍老师那里收获的不止是知识,感恩和责任的种子,也已经悄然在心里生根发芽。
这部广告片的巴乍老师和前段时间大火的《嗝嗝老师》主人公奈娜老师,有着相似之处。
她身患图雷特综合症,经常会不受控制地抽搐并发出怪声,因生理缺陷屡次遭到拒绝,也和父亲也发生过无数次的冲突,她大学毕业后却励志坚持要做一名老师。
当了老师之后,即便一再被学生质疑和戏弄:
第一天上课,他们就给奈娜来了个下马威,在椅子上做了手脚,奈娜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
此后,更是花样翻新的各种恶作剧。直到有一次,恶作剧闹还惊动了校长。
但她仍不放弃,她依靠自己的力量,深入孩子的内心,奈娜和9F班的孩子们一起面对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大小小的风波。
比如,孩子们太久没好好学习,底子差,奈娜就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体育室里,用抛鸡蛋的方法引入抛物线的概念,给篮球量体温,学习动能和势能,用各种有趣的实验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最终,她用自己的榜样和影响,改变了9F班的14个学生,这群表面顽劣不羁的莽撞少年,因为奈娜,变成了内心温暖、努力向上的的成年人。
韩愈在《师说》中说 : 师者 ,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管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再多的说教,也不如言传身教。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便是此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就像奈娜在影片一开头说的:
普通的教师,只会教书。优秀的老师,教你做人。而伟大的老师,会让你知道教师的真谛。
但其实,还有一些老师,会给我们深深的启迪,甚至影响改变我们的一生。
如果说最成功的父母,老师,就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灵魂和精神上做孩子的领路人。那么,现在我们不妨转换下思维,是否可以这样说:与其树立一个榜样,还不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们的榜样。
关于这一点,小小步去和自己的大学同学Lucy聊了聊。Lucy目前是一位高中的班主任,她给班上孩子树了这样两条愿景:
1、让每个孩子都学有专长。
2、班级里要有形形色色的“明星”。
就是这两条促使Lucy努力地去挖掘班上每个孩子的长处,再用放大镜去放大他们的长处,从而让这个长处成为孩子们在班级里获得地位和尊严的重要依据。
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在班里都成了别人的榜样的时候,就能得到他人的欣赏与肯定,同时,自己的影响也影响到更多人、帮助到更多人,让他们看到生命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此外,当这种生命状态越打开,影响的人越多,你和这个世界的连接就越多,就越有存在感和价值感,生命的格局也会更开阔。
而这些,都会慢慢转化为让你的生命更有韧性的种子,生活,也将赋予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