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旅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于8月28日一经上线,便在豆瓣上取得了9.1分的佳绩,收获了无数好评,空降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亚军,并在家长群中引起热议。
现在该纪录片已经播放至第三集,豆瓣评分继续上涨至9.2分。
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一向颇受冷遇的纪录片也能冲出重围,一举收获高口碑高热度呢?
网友们看后纷纷评论:“需要更多人看到这种纪录片,让家长真正懂得什么是教育”,“给中国的家长、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一个人上了一堂教育课”,“孩子是父母的老师——看这部纪录片目的是在固化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开拓中国父母的格局眼界”.......
这部纪录片聚焦的便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教育。由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带领我们一同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已播的影片中,有哪些国家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思考呢?
纪录片的第一集讲述的便是日本的教育模式。关于日本的教育特点,比如极其重视体能训练、培养孩子独立性等较为老生常谈的部分,不再赘述。
在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较为新颖的两点。一是日本讲究团体和规则,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可以到多夸张的地步——
日本幼儿园的教室入门处的地板上,绘制了拖鞋的图案,提醒孩子一定要把鞋子摆正:
教室内的推拉门经过特殊设计,让孩子的力量无法一次性关上,必须关第二次才能严丝合缝。倘若某位孩子忘记二次关门,门会留下缝隙,离门近的孩子就会喊冷: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会每个孩子,最后进来要随手关门,不然就会给其他人添麻烦。
幼儿园用水也没有水槽,孩子们不及时关水,就会弄湿自己的脚,这样是为了让孩子记住节约用水:
总之学校里的许多细节,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
第二点是学校会教孩子分享与自我保护。孩子在学校吃饭前,先要去交流沟通,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
当分配结束后,老师们会偷偷去拿孩子的食物,或者装可怜索取食物,孩子们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并大声拒绝。这是老师们在用“抢”的方式,来教孩子学会说“不”。
老师们希望教给孩子,这个时代“拒绝”也很重要。分享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有时候也是需要分享的。但是分享结束后,对于有些重要的东西,例如仅此一份的午餐,是要靠自己去保护的。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日本人守规矩、做事严谨、追求完美、不随意给人添麻烦,但集体主义的教育虽然能让团体变得非常强大,副作用也日益显著:
日本的家长们担心在日本的学校中,会导致孩子的个性消失;
日本开始出现一个特殊的职业——感泪疗法师,教人们怎么哭出来,因为日本人普遍太过压抑;
日本专家说:日本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
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日本学校开始反思、改变,开始尊重、承认每个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让步于集体。
纪录片的第二集讲的便是芬兰的教育模式,和第一集的日本形成鲜明对比。
芬兰不愧是在全球幸福国家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国家,看了这集纪录片后,网友们纷纷表示芬兰的孩子太幸福了!!
首先不用择校,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其次孩子在这里上学极其自由,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打扮。你会看到头发染成绿色或者粉色的老师,也会看到穿着女巫装的学生:
阅读课上,学生可以任意姿势看书,可以抱着熊,可以趴在地上,甚至可以倒立在桌子上,重点是让孩子爱上阅读:
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聚在一起玩手机的、打游戏、玩桌游的,甚至还可以翻跟斗和跳舞:
三、四年级的学生没有任何考试,学校故意避免任何形式竞争。教师之间没有等级、不存在职称,工作到一定的时间,会进行加薪,所有人都一样,因为芬兰提倡的是,为了你的生活去学习:
除了自由,这里还有平等和包容。周轶君问一个9岁的芬兰男孩:你觉得什么是成功?他回答:“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
绘画时,周轶君也参与其中,并说她一直觉得自己画画很差。拉妮老师却告诉周轶君,画画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竞争,我们不做任何评比。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创意,表达自己的感情。
听完这话后,在中东当过战地记者的周轶君忍不住哭起来,她说:“我从小一直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难怪看了这集后,很多网友评论:“这是什么神仙国度啊”!不过这样的教育模式难道就没有缺点吗?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芬兰,同时也有当地人在质疑。
有人觉得芬兰会变成一个福利太重的保姆国家,而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本社会。
学校的校长也在质疑,现在孩子的生活太轻松了,看电视玩游戏,失去了芬兰曾经的努力精神。经历过芬兰苦日子的他,其实希望有更多竞争。因为正是过去的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幸福。
纪录片的第三集带我们走进了印度。这一期开篇便是印度都市生活场景的混乱。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三轮车和小汽车混行,行人和机动车交织。这场面,大概只有在中国最偏僻的县城才可能存在。
可尽管印度经济发展远落后于我国,但在财富《世界500强》的CEO中,却有30%是印度人,这与印度教育中没有多少规则,使得“印度人才擅长管理不确定的事情”有关。正如纪录片里提到,印度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首先,印度有个很有趣的思维 Jugaad,可以理解为,凡事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家里没有花洒,用铁桶戳一些洞,挂在水管上,就变成了花洒。
Jugaad 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他们不接受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认为自己的声音应该被听到,意见不同可以辩论,最后会找到一个答案。
在印度较好的学校里,在课堂上挑战老师的观点很常见,挑战老师是课堂上重要部分,学校用“苏格拉底法”教学,提问学生是为了帮他们找到答案,教育的目的是把马带到水边,并让他觉得口渴。
印度教育里第二个亮点是,在落后的乡村有“云中学校”(苏卡塔教授从1990年起在贫困地区安装电脑让孩子接触互联网)。每天下午,云中学校会接通世界某个角落的志愿者让孩子直接同外面的世界通话。
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刚到这里的时候调皮捣蛋,会看动画片,也会学习使用电脑。一年以后,就会发现他们开始自行搜索网络,会输入问题,但看不懂英文。之后,魔法一样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学习如何读英文,不是单独的学,而是一个小组进行学习。
逐渐地,他们用视频网站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他们会见到一个人,在屏幕前解释事情,这个人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云中学校的教学法被称为 SOLE(Self-Organ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
周轶君对印度教育的评论是: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令人称道,而是在混乱和落后之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这成就了印度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希望。
之后该纪录片在每周三晚还会陆续播出以色列,英国的教育模式,相信一样会带给大家很多启示,推荐大家观看哦(在优酷视频直接搜索《他乡的童年》即可看)。
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在努力去改变、提高它。
正如周轶君在接受访问时所说,未来从来不只是有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