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自觉自主地帮助父母做事时,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很欣慰。但是如果孩子做事的后果是以下这样,不知道你还乐的出来吗?
前段时间的一则热门新闻,杭州一名6岁小男孩因为要自学垃圾分类,将妈妈限量版护肤品、化妆品全当垃圾分类了:口红掰断、精华液倒掉......
相信只要是女性看了都能感受到那种心疼,这些护肤、化妆品都价格不菲,加起来得好几万吧,就这样被当垃圾分类了。不过这位妈妈不要过于难过,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深圳市有个4岁的小萌娃,因为幼儿园教导孩子要帮妈妈做家务,于是看到妈妈梳妆台上那一堆油腻腻的瓶瓶罐罐,就抱进了洗衣机,被洗得干干净净,一滴都不剩呢:
看着这一地的海蓝之谜、莱珀妮、YSL、TF、CPB、香奈儿、纪梵希、Dior……价值3万元的化妆品全没了。
爸爸们,不要幸灾乐祸哦,孩子们也不会对你们手下留情的。摄影爱好者刘展耘的父亲节礼物就是:女儿将他的相机全部洗的干干净净的!
起因是父亲节到了,女儿觉得应该送给爸爸一件礼物,但是自己又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礼物。于是女儿就决定为爸爸做一件事情,爸爸是一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家中的相机很多。女儿感觉时间长了,相机上面肯定会落有灰尘,于是便给相机洗个澡,相信爸爸看到焕然一新的相机,肯定会非常高兴:
不知道爸爸会不会高兴,反正我们旁人看了都觉得肉疼。若你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办呢?教训孩子,可孩子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帮助父母,是为了给父母准备惊喜啊;夸奖孩子,损失了几万元,反正我是笑不出来,也夸不出来。
哎!面对破坏力极强的孩子,我们究竟该拿他们怎么办呢?
孩子的某些行为,在我们大人眼里是在“破坏”,但如果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更像一种探索、一种创造,他们只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探索和发现的双手。
随着年纪的增加,能力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也开始不断飙升。生活中有趣好玩又让人搞不明白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妈妈在擦什么?为什么口红一涂上就会变颜色?
爸爸在修什么?嘭嘭嘭的响,听起来好有意思
闹钟怎么一直在转在响,里面是有什么东西吗?
水一直流一直流会怎么样呢?
.......
孩子小脑袋里的问题嗖嗖嗖的一个接一个,为了搞明白,他们就会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尝试。这种超强的模仿力加上爆棚的好奇心,往往会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在大人眼里,就成了赤裸裸的搞破坏。
孩子搞破坏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想通过极端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比如,孩子遭受到某种挫折或批评,心理压抑失衡又找不到排解之法,就可能通过破坏行为来进行发泄,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尹建莉老师在其所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就讲述了她的处理方式——
尹老师新买的一瓶面霜,就被当时只有两岁多的女儿圆圆给“破坏”了,小家伙将面霜抓出来,抹到脸上、镜子上,而且嘴里也有。
当尹老师发现时,圆圆脸上一瞬间浮起害怕的表情,尹老师赶快笑着对她说:“没事,别动,妈妈给你拍张照片!”拍完照后,尹老师一边给孩子清理,一边循循善诱,告诉孩子这个面霜虽然闻起来很香,但是不能吃,然后手把手地教孩子正确使用面霜的方法。
尹老师解释道:如果家长看到这种“破坏”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瓶面霜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常识和探索的兴趣,就会知道一瓶面霜被孩子破坏了,有可能比它搽到脸上更有价值——这样想的话,心中还会有不快,还会发脾气吗?
对于孩子这些无意识的“破坏”行为,家长要做到淡定,并且充分利用孩子的每一次破坏,利用这个生动的现场教给孩子他的哪些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孩子在这种场景下能够形成很深刻的认知和记忆,以后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进行连锁思考,减少破坏行为,而且这样的引导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珍贵的探索欲。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一瓶面霜我也不会心疼,可是几万元的化妆品,我实在是舍不得。那么以下的建议您可以采纳哦:
1. 在合理的范围内给孩子创造探索的空间
家长要教给孩子使用物品的正确方法,让孩子知道不同的东西作用是什么,应该在使用中注意什么。比如,教孩子区分易碎物品和贵重物品,什么东西需要轻拿轻放,哪些物品可以随意折腾等。
2. 让孩子体验后果,学会珍惜
孩子损坏了东西之后要和他一起清理“战场”,让孩子看到物品无法还原的样子,明白覆水难收的道理,如果孩子把玩具弄坏了,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修理好。如果孩子把书撕坏了,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粘起来。
3. 利用旧物满足孩子好奇。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和孩子一起动手“破坏”它,既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又能提升他的动手能力。此外,爸爸在家修理东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孩子来观摩学习或者打打下手哦。
4. 贵重物品要放好。
价值不菲的物品,家长最好还是妥善保管为好,该上锁上锁,该放高处放高处。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家长不要急于以一种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不如”纵容“一下孩子,让他们探索,让他们试错,让他们创造,这样也是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