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扶贫干部陈全亨在水南镇对口村委会办公楼里找了一间小房子,铺盖一放,安了一个简陋的“家”,一住就将近四年。今天让我们的记者带你走进对口村,听听高要的扶贫故事。
水南镇对口村距离高要城区约60公里,是该镇人口最多、最分散、扶贫任务最重的村。
贫困户杨木苟是其中一名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今天他正在晾晒从村民手中收购回来的桂皮,准备晾干后卖个好价钱。他去年在驻村扶贫干部陈全亨的帮助下拿到了5万元扶贫贷款,做起了桂皮收购的生意。去年他靠卖桂皮,纯收益达到了14000多元。
扶贫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扶贫没有那么到位,我就真的很头痛,可能我们还住在那间烂泥房。没有扶贫项目,没有扶贫的关心补助,自己的生活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又盖房子又做起桂皮生意。
现在新房子已经盖好,生活得到了改善,杨木苟更有干劲了。以前仅靠家里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连儿子的学费也凑不上,扶贫干部的到来点燃了杨木苟脱贫致富的希望。
(阿亨)经常过来慰问,问下桂皮价格,外面价钱多少啊,今年开完桂打算怎么做,有时也关心地问我,是否去外面找工作。
2016年6月,高要区纪委干部陈全亨带着扶贫政策来到了这条小山村,当时村里没有手机信号,部分村民没有自来水,道路破损严重村民出行困难,而且村民说的是客家话,沟通又有问题.......,艰巨的扶贫任务摆在陈全亨面前。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陈全亨索性把“家”安在了村委会的办公楼里。
这里就是陈全亨在对口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可以看到这边仅有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这边则是放满整理好的扶贫资料。那我们再往里面走,看看他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这个房间大概只有5、6平方米,是非常小的,这个小床也是他来这里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置办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他是把家安在了这里。
这里离南岸城区大概60公里,每天来回奔走,就会少了很多工作时间,而且农户经常晚上才回到家,也只有晚上才能见到他们,和他们聊天,开展工作,所以要求晚上都住在这里,去开展工作。
陈全亨在这里的一千多个日夜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对口村每一条自然村、每一户贫困户,与村民沟通也不成问题了。他帮助贫困户落实资金,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他让11名贫困户子女的教育和贫困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得到保障,解决村里面的困难。提起陈全亨,对口村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他扶贫工作包括,进行了18间的危房改造,建设了2个信号塔 ,1条道路, 1项水利工程,帮扶单位为村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王镜元、王海林两兄弟是二级精神残疾,全靠哥哥王火娣照顾,但王火娣还有三个小孩在上学,生活的艰难程度超乎了陈全亨的意料。在陈全亨的帮助下,王镜元、王海林从低保户转为特困户,解决了生活问题,按照政策也申请了危房改造。
扶贫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感谢扶贫干部帮忙,日子好过很多 ,否则小孩子上学很困难,现在生活过得很好。
现在,水南镇对口村27户贫困户54人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落实,但陈全亨依然还坚守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看到27户的贫困户生活的改变,觉得我们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胜利的喜悦。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我们会继续坚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去完成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对口村27户 54人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但我们会力度不减,政策不变,工作队伍不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