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在她的著作《关键时期关键帮助》中也指出:孩子6岁前,尤其是3岁前,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和人格的基础,觉得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就随便带,或采用错误的方法养育,当孩子上了学突然发现各种问题一大堆是,家长就得用12年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补偿,还不一定补得上。
0-3岁阶段的正确养育和健康成长,会为人一生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和基调。重视0-3岁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其养成良好的性格十分关键。
怎么做?
新手父母十分必要了解孩子3岁前有哪些心理发展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引导,并且避开一些育儿陷阱。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0-3岁孩子心理发展大致分为这样两个发展阶段:
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对世界基本信任或不信任的心理关键期。主要表现在,当孩子有需求时,比如哭了或饿了,父母是否及时出现,并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会帮孩子形成“希望”的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心理冲突期。
这一时期,孩子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吃饭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他们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通常在2-3岁。父母和孩子会有强烈的冲突。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大小便,收拾玩具、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等。
另一方面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面我们具体说说父母应该怎么做:
0-1岁半,婴儿面临着信任与不信任的发展挑战。这个时期父母主要做到两点。
第一,给予足够的关照,及时满足孩子需要。
在孩子出生后头几周的安全建立是很重要的。妈妈的怀抱是一个能给孩子安全感的地方,孩子需要至少在妈妈的怀里至少待上6-8周。
另外,在因为饥饿、身体不舒服而哭闹时,家长能够给予及时的反馈,如喂奶,或者及时换尿布,给予孩子情绪抚慰,孩子就能体验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反之,如果家人不能给予婴儿及时的回应,而是对婴儿的需求表现出漠视和置之不理的态度,或者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回应,孩子内心就会埋下不信任的种子,感到世界和他人是不够安全的。
家长能否足够敏感和适当地回应婴儿,与婴儿的情感状态协调一致,往往与父母的人格成熟程度和情商水平高低有关。父母要以耐心、包容的态度回应婴儿,用更多的陪伴回应婴儿,降低其恐惧不安感。
第二,不要轻易改变环境及物品位置,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等孩子再大一点,就会有秩序感的需求。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感现象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从孩子3-4个月就开始了,有的孩子会一直持续到2岁半左右。比如家里某样东西被挪动了,孩子也会大哭,熟悉的场景发生了变化,也会大哭。
在秩序感敏感期,儿童会将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当成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就像在妈妈的子宫中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感觉中,孩子才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能和主照顾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帮助孩子在今后和其他人,如其他亲属、老师、同龄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反之,如果照顾反复无常,如经常更换照顾着,或者收到情感忽视或不够耐心敏感的对待,孩子就很有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1岁左右的孩子,经过了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进入到腿的敏感期,开始全面探索这个世界,同时发展语言。
在给2岁前孩子建构安全原则时,这几点原则需要遵守。
原则一:以行为主,利用原则坚持养成习惯。
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要用行为展示的方式和建设性的行为来为孩子建构原则。
比如当孩子把书架上的书都拉散到地上,趁孩子还没有被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家长要拉住孩子的手不要使他跑开,然后拿起一本书来放回到原为作为示范,一边放一边对孩子说:“我们来归位,把书放好。”这时,可以递给孩子一本书,然后拍一拍将要放上去的位置,对孩子说:“请放到这里。”多余的话就不必再说。
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尽量不干涉孩子,但要规定孩子什么范围中做这些事,比如水不能洒在什么地方,在孩子探索完毕后,跟孩子一起收拾器物,这样从一开始就养成探索完就归位的习惯,也养成了服从家长管理的习惯。
原则二:把危险的物品藏起来。
把那些可能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的物品都收藏起来,放到孩子看不到和拿不到的地方。既然给孩子建构安全原则,不让他去拿,就不要让他看到和注意到。
如果我们没有细心地把不让孩子动的东西藏好,一旦被孩子看到并需要它,由于孩子年龄小,心理力量不够控制自己的念头,非要伸手去拿时就收到成人的斥责,就增加了孩子被斥责的机会,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从而变得猥琐和自卑。
1岁半到3岁时,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重点之一就是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其中的创造力,对孩子的自发行为予以包容和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有比较高的自尊和自我评价,也会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心理层面的韧性,不容易被困难打倒。
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1:当孩子经历挫折和不如意时,要在情绪和感受层面,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注意,这里说的无条件接纳,是情绪和感受层面,不是行为和规则层面。孩子有情绪很正常,家长要设深处里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孩子。
原则2:在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孩子的行为。
如何引导?引导行为,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漂亮、聪明、不勇敢等标签)。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漂亮的画,拿给家长看,家长的正确回应是“你画得真好,给我讲讲你是怎么画的?”,而不是“真聪明,真棒”(特质反馈:聪明),或者“比其他小朋友厉害多了”(和别人比较)。
因为长期来看,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或反馈模糊时,那些被夸奖聪明、比别人做的好的孩子,很难继续坚持新的任务,也容易对自己的评价变低。
原则3:家长需要反思一下,是否经常对孩子给予特质性的评价,经常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
肯定孩子的行为,并和孩子交流分享他的成功经验,倾听孩子如何掌握做事的方法,不仅引导孩子总结思考,也表达了对孩子做事情的关注,肯定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行为,提高孩子进一步做事情的兴。
3岁前孩子养育要点,你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