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讲甘肃历史文化”匈奴王宫姑臧城

2019-09-30   陇先生

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衍生出许多古老的民族,对武威早期开发起过巨大作用和对整个中国早期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戎、乌孙、月氏和匈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威在战国以前为西戎部族活动的地区之一。西戎是中国古老的部族之一,是羌人和氏人的祖先,炎帝(号神农氏)的后裔。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其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加速了民族的融合。秦时,武威被月支和乌孙所占据。月氏,是中国典籍中肉支、禺氏、禺知或虞氏的音转,它是先秦时期活动于兰州以西直到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部落。《汉书·西域传》中说“大月支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是我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乌孙,是与月氏同时代生活于河西地区的一支土著民族,以游牧为主。

西汉以前,月氏与乌孙居于河西走廊的东西两端,月氏居东,乌孙居西,二者大致以张掖至酒泉间为界。月支和乌孙经常纠纷不断。大约在公元前180年左右,发生了月氏攻杀乌孙王难兜靡事件,“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河西走廊全境归月氏所有。乌孙部族除大部分归附匈奴外,一部分逃到伊犁河流域又建立了乌孙国。此后,张骞通西域时汉朝又与乌孙建立了友好关系。汉武帝先以宗室女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与乌孙王,乌孙与汉王朝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与中原政权保持了数百年的政治关系。月氏在河西走廊统治时间不长,就被北方的匈奴击败,大部分逃往西域,后征服大夏人建国立业,小部分逃入祁连山以后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匈奴,是对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个民族。“匈奴”原意直译为“人”、“群众”、“居民”、“士民”,意为天帝之子,源于远古时期人对天神的敬仰和崇拜。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部落,族源约与殷周以来书中所记载的鬼方、獯粥(Xūn yù)、𤞤狁(xiǎn yǔn)、隗(wěi)国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属蒙古利亚人种。匈奴人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为主,住毡帐(穹庐),饮乳及马乳酒,衣皮革,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冒顿登上单于之位后,国力强盛,对外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汉文帝时,匈奴击败月氏占领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走廊,同时向东击败了东胡族(包括鲜卑和乌桓等族),它的疆土东至朝鲜半岛,西逾新疆葱岭,整个北部中国都归于匈奴统治之下。这时,匈奴已不是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农业、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在住穹庐的同时,已开始筑城建宫,为政治、军事、农业、商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武威当时为匈奴休屠王所据。匈奴在姑臧石羊河西岸上(今凉州区四坝镇三岔村),筑了一座休屠城作为王宫,城址南北400米、东西200米,地处走廊平原北出蒙古高原的南北交通要道,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后在今武威城之地,修筑了盖臧城,后人讹为姑臧城,是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城市,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引王隐《晋书》说:“凉州(指姑臧城)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及张氏之世居也,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资治通鉴》说:“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

据史料考证,匈奴筑的姑减旧城为中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前凉张骏增筑的四城傍中城而筑,紧靠中城的一面不另起墙,即以中城的墙为墙。中城内依次由张轨、张茂、张骏各筑北、中、南三个独立的小城,城与城之间墙不落界,都有各自的城墙,构成了“大城之中小城有七”的格局。城内有东西向平行的街道,全城共有22个城门,可见当时姑臧城规模之大。东晋喻归《西河记》说:“姑臧,匈奴盖臧城也。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盖鸟城。”“头尾两翅”,即指张骏在姑臧旧城外增筑的南、西、北、东四座小城。

姑臧城建成后,便成为武威的政治中心,一直出现在历代的史籍中。姑臧城的建立是武威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多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武威的重要见证。

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