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称“祭祖节”,亦称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祭祀鬼节”。
“十月朝”,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所以,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俗语有“十月一,烧寒衣”,就是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在佛经中,记载了许多佛陀对于子女应当孝敬父母的开示:
“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中阿含经》
“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
——《杂宝藏经》
“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正法念处经》
“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病人、二父母、三如来。”
——《大般涅槃经》
不过,佛陀所倡导的“孝”,可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爱与关怀,而是有着更广的眼界、更深的内涵。
- 末法时代,必读地藏经 -
在佛教中,
是没有为亡故的亲人焚烧纸钱的做法的,
佛教提倡为亡故亲人诵经超度,
冥阳两利!
我们仔细观察,社会上富贵之人,今天拥有都是前世所修的善因,可是一享受就不再修善。纵然他也做一些慈善福利事业,这都是一些小善。请问如何知道是小善?《了凡四训》有一个小故事,有位家境清苦的女子,身上仅有两文钱,拿来供养三宝,老和尚亲自为他人回向。以后她发达做了王妃,带着千金再到这个寺庙来供养三宝,老和尚叫它的徒弟为他回向。他非常惊讶,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讲:过去你供养两文钱是出自真心,那个功德大,我不亲自为你回向,对不起你;现在你带的金钱虽然多,你的心没有以前那样真诚,所以布施的钱虽多,福报很小,我的徒弟给你回向就够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什么是修大福?“真诚心”!凡是大富大贵之人做这些好事,没有真诚恭敬心,都是吩咐下面的人替他去办,所以所修的都是小福。佛经讲:“亲手布施,诚诚恳恳,福报最大。”如何面对批评我的人?中国历代帝王,我们不能不佩服唐太宗。唐太宗能将国家治理好,为当时后人所景仰。赞叹,就是他欢喜听别人说他的过失,乐意接受批评,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这是帝王当中非常难得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亲近他的这些大臣,听到有人对皇帝的批评是错误的,就跟唐太宗说:“他这个指责是错误的,应当要受惩罚。” 唐太宗说:“不可以。”大臣问: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惩罚这个人,以后就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我的过失了。所以,他真有过失,你指责他,他感激你;他没有过失,你偏说他有过失,他也能包容你,不责备你。他让天下人都敢在他的面前说他的过失,以此做为借镜,改过自新。因此,一代伟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才会有“贞观之治”。古圣先王之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这一点实在非常难得。
佛门孝经
寒衣节,提醒世人行孝道,保佑现世父母健康长寿,福寿延年
消业化冤
寒衣节,消业除障,可化解累世今生冤亲
超度亡灵
寒衣节,快速超度,消除婴灵沉重怨气,帮助孩子早日转世投胎。
离苦得乐
寒衣节,拔离众生,可救助世人脱离苦海
善友同修,您每法布施一次
世间便多一个人看到
世间便少一个受苦的孤魂
— 只需花一分钟便可积累一份无量功德
在这个节日里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流传
法布施地藏经,为亡灵超度祈福
十月寒冬悄悄至,保暖防寒是必然,这个能传递温暖的日子,别忘了故去的人,一次微不足道的力量,给自己及子孙后代累积大功德,广种福田,福报随着它的每一次法布施久久流通,自利利他!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善友们心中的善愿可得圆满。
今日万物萧瑟,请为逝去的亲朋好友
随喜法布施《地藏经》1次
相当于持诵1次
叩拜地藏王菩萨万次
收获福缘、财源、寿缘
为故去的亡灵超度祈福
在生人以示牵挂和关怀
菩萨慈悲接引
......
寒衣节到了
恭迎地藏菩萨为我们的亲人送去寒衣
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一次法布施,业障尽消,鬼神不侵!
一人法布施,福报满满,全家得福!
平日里亦多加持念
自己、父母、孩子及亲友
平安健康 吉祥如意 富贵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