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居然这么多讲究?古代高考“避雷”指南,你不容错过!

2020-07-14     祭祀文化网

原标题:古代高考居然这么多讲究?古代高考“避雷”指南,你不容错过!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全国的高考都延迟到了7月7日举行。从考场出来的学子们,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的多半是因为在这场考试中“超常发挥”,觉得自己能够胜券在握;而失落的学子则多半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毕竟高考的战场,除了拼知识,还要拼细节。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现在学生们高考踩过的“雷”,其实古人也踩过。今天小编就带你们以史为鉴,看看古代“高考”中,那些学子们踩过的“雷区”。

不好好审题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据了很大的分数比例,所以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就要看审题是否细致。清朝著名的才子金圣叹,就是闻名整个大清的“高考零分作文选手”。他之所以考了“零分”,就是因为他审题有误。

当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时,考官给出的作文题目是:“吾四十而不动心”,意思是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心动,是依靠着美好品德和强大的内心支撑,这种品德和心性如果可以应用在治国上,则更为有益。

可金圣叹审题之后,挥笔在考卷上连写了39个“动”字,并称道:“我在40岁之前“动”了39次,不辱孔孟之道。”

不在装订线内答题

尽管老师总是再三叮嘱考生们要在“规定的范围内答题”,但还是每年都会有考生奋笔疾书答到“超线”。

不要觉得不以为意,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聊斋》作者蒲松龄,就曾因为没有在规定的范围内答题,而导致落榜。

据说蒲松龄在48岁的时候参加乡试,身为“学霸”的他在拿到试卷之后立马文思泉涌,于是飞快下笔,行文一蹴而就,很快就写满了整整两页纸。

结果蒲松龄写完之后一看,由于写的太快,第一页写完直接写到第三页去了,犯了考场上的“越幅”之禁。也因此,一代才子与仕途擦肩而过,不可谓不可惜。

字迹不工整

相信高考之前,老师也一定反复强调过写字的问题,“把字写好看一点”可绝对不是面子问题,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早在唐朝时期的《选举志》中就有记载道:“三曰书,楷法遒美;四约判,文理优长。”也就是说先看字写得是否漂亮,再看文章写得好不好。

清朝的大才子龚自珍就深受“字不好”的影响,在参加科举考试时,考官嫌弃龚自珍字迹潦草难看,将他的名字向后调了又调,没能入榜的龚自珍因此错失了入翰林院的机会。

各位考生经历了长年的努力,来到了决战的时刻。可不能因为这些“雷区”而吃亏,希望看过这篇文的考生们都能“避雷成功”,展现出应有的实力。

你在高考的时候做过哪些奇葩的事情?踩到过哪些奇葩的雷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让小编和大家一起开开眼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G6JS3MBiuFnsJQVLs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