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礼佛”香坊石窟·雨染苔衣拂一身还满

2020-03-03     唐时星光

十月来陕西,总容易赶上阴雨绵绵,温度骤降。

雨后露重,山间雾气环绕,赶路至此,涉过野田已经湿了半截衣裙。

陕北的石窟充满野趣,寻找的过程也是旅途中美妙的回忆。

草长过膝,芦苇齐身,行了一段忽闻伙伴之声,向前一望,崖壁上隐约的人形已经映入眼帘。

绕过芦苇荡,视野豁然开朗。

抬眼处,一水之隔的红色崖壁上布满了绿色的苔藓,为靠在其上的佛祖绣出了新衣,也强烈地刺激了我们的视觉。

眼前所见的大佛属于香坊石窟,现存两窟一摩崖造像龛。

其具体的修造时间不详,但从雕刻风格被推测为北魏时期的作品。

石窟最明显的造像便是崖壁上的这尊4米高的立佛,其面部方圆,额头宽厚,高鼻弯目,嘴唇厚实,头顶肉髻,身着通肩式袈裟,一手残缺,一手施与愿印。

因着季节与今日突来的雨水,石壁上的苔藓算是这个时节特有的馈赠,潮湿的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绿色已蔓延至佛的额头、鼻梁、袈裟以及整个背龛。

再过不久,鲜活的苔藓就会随着入秋而慢慢消退淡化,只留下淡淡几抹绿意,暴露更多的红岩。

主佛的身侧,伴有两位1.4米高的胁侍菩萨。

其中一位已经失了头颅,另外的一位也几乎面目全非,加之苔藓作用,更多了几分魔幻洒脱之色。

摩崖大佛西侧约5米处的崖壁上是残存较为明显的一处单室方形窟。

其面阔、进深、高均为1.2米。

窟后壁正中浮雕一佛造像,高0.9米,身侧有双狮护法。

佛结跏趺坐于力士托起的须弥座上,双手交叠其上,比较有特色的是他所穿服饰,这与近几日所见的个别佛像有类似之处,领子处还有云肩类的花纹。这或许源于关陇地区百姓当时的服饰。

佛像上方两侧线雕二飞天像。

似着交领开衫,披帛飘逸。

左右壁内侧雕二胁侍菩萨,高均为0.7米,头已不存。

两菩萨着通肩式袈裟,身系飘带。

一位双手捧着莲蕊,裤装明显。

一位单手拿莲蕊,另一手垂于身侧,持​着净瓶。

因为角度问题,无法看全石窟东壁外侧浅浮雕的女供养人造像。

据相关资料显示,女供养人有12身,高均为0.15米,着胡服,梳双髻,扎巾右垂。

幼女双髻无巾,上着短衫,下着长裙,足穿翘尖靴。中间镌刻题记。洞外东侧壁间浮雕一骑马供养人造像,高0.2米。

石窟西壁外侧浮雕一供养佛,此外浅浮雕男供养人造像10身,高0.15米,均为曲领,胡服裤褶,袖手直立。

中间镌刻题记,为供养人的名讳与一心供养的虔诚之词。

大致分辨为:

“盖XX一心;

父盖里德一心,息材逵一心,息XX一心

……”

根据题记可知该石窟为盖姓家族所修凿。

盖姓是北魏时期沮河流域匈奴族卢水胡的族姓,而在北魏时期最为有名的卢水胡便是信仰佛教,又在杏城起义的盖吴。

杏城之地,实际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黄陵县,也恰恰是香坊石窟所在之处。

当年,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重道抑佛,又东征西讨,苦于兵源人口,不满于沙门逾滥,寺庙繁资,曾有过罢沙门之举,更曾在太平真君五年下达政令,禁止官吏百姓私自供养沙门,并规定若有期限外违反者将门诛严惩。

矛盾的日益冲突下,太平真君六年,盖吴聚众反魏,拥众十余万,又联络刘宋,称王关中,时多城沦陷,各地响应,致使关陇震动。

后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西征讨伐,亲至长安,见沙门之行,怒从心生,大开杀戒,坚定了灭佛之举。

与此同时,在几个月的部署安排下,北魏也以离间之计杀了盖吴,平定了起义军的叛乱。

盖吴军的几次败北,其众人散于北地山中,也就是现在的铜川延安诸县。

而若如记载所说,盖吴为其叔所杀,盖氏的后人恐怕最后仍生活在杏城之地,受深山庇荫…

那么这里的石窟,是否会凿于盖吴起义的前后,并且逃过了太武的法难幸存至今呢?

许是联想到了盖吴的起义,太武法难的惨烈,还有最后发起者们惨淡的结局,一时间,竟觉得这石壁仿佛都在泣血流泪…

在石窟的西侧,还存有第二个小窟,可惜光阴的痕迹,已经所存无几,其内的小千佛们更是风化严重。

一场寻觅,于傍晚时分进入尾声,或许因为看到了泣血之壁,想到了昨日所见的永熙二年题记,想到了不久前刚刚走过的北魏帝王陵和永宁寺,忍不住写下一首酒泉子,敬逝去的佛国——北魏。


酒泉子

唐时星光

细雨微歇,水划庭阶鲜叶。望顽石,掩泣血,守残节。

千五百载花开谢,初识冷秋夜。憾永宁,悲魏灭,历苦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AR7OHEBfwtFQPkd2-T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