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人生有百味,在饮食之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味道,不过只有五种,这就是酸甜咸苦鲜。
生活中,有人喜欢吃甜,有的人喜欢吃酸,而有的人喜欢吃鲜,各有不同,那么,哪种味道堪称为味道之王呢?人体与这些味道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关联?
甜味:爱吃甜食不是错!
大人总是告诫小朋友,不能多吃糖,糖吃多了容易长蛀牙。那么,为什幺小朋友喜欢吃糖呢?此外,即便是成年人,喜欢吃甜的人也不在少数。
爱吃甜食不是错,因为,这是我们身体最需要的成分。
人体由65%左右的水、1%以下的碳水化合物、15%以上的蛋白质和最少2%(一般为15%以上)的脂肪构成。虽然以糖类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只占有1%以下,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蛋白质和脂肪都需要糖类来转化。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体的能量也需要糖类物质来供给。每个人体内都含有一种叫做ATP的物质,人体每天要分解与自己体重相当ATP,ATP正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能量源。葡萄糖、果糖、糖块、水果、蜂蜜等带有甜味的含糖食物都是产生ATP的来源。因此,对于人们而言,甜的食物不仅代表着甜蜜,更发出“能量保证”的信号,让人们感受到安全。
酸味:没有酸,哪有甜?
鲜花的美丽,需要绿叶的相称,酸味就是重要的绿叶。
酸味与其他味道搭配时,能起到提升口味和香气的作用,尤其是甜味,比如,喜欢吃水果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水果仅仅是甜,我们就会产生腻的感觉,而稍加一点酸的味觉,酸酸甜甜就会让口感更加出色,水果的美味正是建立在酸甜的平衡之上的。
酸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爽口。不用吃到酸的东西,仅仅是想一想,比如酸的菠萝,就会让唾液分泌的更多,这也是“望梅止渴”典故的逻辑所在。酸味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从而有助于消化而提升口感。
人们为了充分利用酸可以爽口的事实,还发明了全球皆知的饮料,——碳酸饮料,比如,可乐,雪碧等等,当然还有啤酒和气泡酒,也都是利用了这一点。在碳酸的刺激下,在气泡的舞动下,爽口加畅快一并而行。
咸味:请问谁敢不吃盐?!
与糖一样,盐也绝非调味这么简单。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各朝各代都会利用对盐的垄断来积聚财富充实国库,以应付战争所带来的巨额消费。即便有些君主会短暂放开盐的垄断,但只要一打仗,立马就收紧“盐根”。罗马帝国的建立离不开盐,政府虽然不垄断盐,但只要他们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就会通过操纵盐的价格来“众筹”军费。而且,罗马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绝不放过可以占领的任何一个盐场。
盐,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盐。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而在人体内钠含量不足时,身体就无法产生神经传达所需的电压,从而导致在几分钟内死亡。这归因于生命起源于大海。人的体液和羊水的成分与海水类似,人类体液浓度通常为0.9%。因此,我们在医院接受的静脉滴注中,盐水浓度为0.9%。
当然,盐对于口味的调节作用,功不可没,盐可以丰富食物的整体风味,提升口感。同时去除苦味和异味,使甜味更明显、香气更浓郁。
鲜味:2000多年前,就有鲜
对于酸、甜、苦、咸,我们都很容易理解和描述,但是鲜,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如何来描述呢?
中国人对鲜的情有独钟,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传世名言。其实,我们翻看字典能够知道,鲜的本意是指鱼,而在造字上来看,鱼和羊也的确都在增鲜之物,比如鱼汤和羊汤。中国的智慧博大精深就在于此,鱼、羊与鲜味之间,的确存在科学的链接,这就是味精。
味精,是由日本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发明的,灵感来自于妻子做的那碗海带黄瓜片汤,于是,经过刻苦研究,终于从海带里提取出了一种叫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只要放极少量,汤就变得鲜美,味精就出现了,日本人称之味之素。后来,这种物质被中国科学家吴蕴初带回中国,并且他从麦麸里也提炼到了谷氨酸钠,于是味精在中国开始普遍。
那么,味精和鱼、羊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鱼肉和羊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而谷氨酸正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氨基酸,换句话说,人们在烹调之中,通过长时间的熬煮,能够有效释放谷氨酸,如此一来赋予汤汁鲜香的口感。但熬煮并非最为满意的提鲜方式,而且鱼和羊等肉类,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也不是随便就能获得,因此,人们发现了微生物与大豆的神秘结合的美妙——酱油。
苦味:年龄越大,越吃苦
人生讨厌吃苦,人的舌头也一样。
人体可以感知苦味的感受体有25种,而其他四种味道的感受体合起来只有5种,仅为苦味感受提的1/5。为什么人们讨厌吃苦,还对它这么敏感?如同甜一样,对苦的辨识也是人体的本能之一。无论是动物也好,人类也好,苦味都是有毒的象征。
儿童喜欢吃甜,其实他们更讨厌吃苦,因为儿童还保留着这种原始的自我保护本能。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进入青春期后,女性对于苦味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妊娠女性,这反映出母亲保护胎儿的本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苦味的东西反而提起了兴趣,比如苦咖啡、品酒、苦茶等等。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食用过这些食物过后,身体并没有异样,大脑便会留存下“无毒”的标签,让人们对于这些食物苦味的排斥感降低。尤其是,咖啡中的咖啡因以及酒中的酒精,都能够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使身体的抗拒感迅速降低。
辣味:难道不应该有辣吗?
人们都说“酸甜苦辣咸”,难道不应该包括辣吗?其实,辣味并不是一种味道。
辣的产生,源自于辣椒中的辣椒素,与其他味道的产生不同的是,辣椒素是通过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而产生作用。人们吃辣的时候,这种刺激会不断增加,而大脑会认为我们正在接受“炙烤”,同时释放天然的镇痛剂——内啡肽。这时,我们会心跳加速,满头大汗,体会吃辣所带来的酣畅淋漓的感觉。
酸甜咸苦鲜,加上辣,你更喜欢哪一味呢?
李虓:食品发酵学硕士,酒类食品研究者、专栏作家,《国家名酒评论》特约撰稿人,《酒食评论》《酒食之道》主编。微信/QQ:245090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