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2020-06-21   许愿阁

原标题: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死亡有一万扇门,你在哪扇门前“谢幕”?

愿此文,能引发你的沉思......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上海一知名医院院长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

“不要轻易给晚期胃 癌 患者开刀。”

现在中晚期胃 癌 患者 一 到医院,

首 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 疗 放 疗。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

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

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

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 怖 分 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

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

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

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

很多外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

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

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

“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绝症病人的最后时刻,

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

“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

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

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

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

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

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

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

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

在人生最后的阶段,

“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

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

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

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

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离开吧!”

太太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二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这件事,也让约翰逊自己深受启发:

“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

将来若是神智清楚,就算这是座右铭;

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这个算作遗嘱。”

于是,约翰逊写下了三条“生前预遗嘱”:

1、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

3、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随后,约翰逊拨通电话,向穆尤睿征求意见。

穆尤睿回答:“这是最好的死亡处方。”

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是像约翰逊一样追求死亡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英国人大多选择了前者,

中国人大多选择了后者。

死亡终究到来,无从躲避。

面对它,我们都需要补课:如何让生命有尊严的“谢幕”。

人尽管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迎接他的却是一片笑声;人可能笑着离开这个世界,送走他的却是一片哭声。

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在世时做的好事,一个人离开人世时,人们不会记住他留下多少金钱,但会记住他生前做过多少好事。

其实,死亡没有那么可怕!

生老病死,死亡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必须经历的一件事情,对大多数人而言,越避讳这个话题,越害怕死亡的来临。

正视死亡,不是让我们去思考自己何时死亡或者如何死亡而产生担忧情绪,它只是让我们不再害怕这件事情,拿平常心去对待,让我们更好的去对待生活。毕竟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已经开始坐上人生这趟终点是死亡的列车了。

通向死亡的道路,是孤独而平静的

从这一刻起,不要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了,以平常心讨论时,心底平静没有波澜,不再害怕面对,这一刻起,我们就成长了。

死亡是我们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遇见,也许是我们最亲的家人,也许是邻居,朋友,或者是只有一两次遇见的陌路人。每一天都有死亡,每一天也都有新生。

死亡,也是一次灵魂的新生

死亡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平静的,所以死亡往往伴随着新生。这是我们人生经历的最后一站,也是在人间学会的最后一次成长,一次舍与得的成长。

正如一句话所说:“只有在死亡面前,我们每个人是平等的”。纪伯伦曾说过:“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死亡,也是一种勇敢的高贵表现!

正视死亡,你做到了吗?

你呢?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

当死亡不可避免地来临时,

你期待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家属,

你期待家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