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溪,只有它的古村才能不断带给笔者意外的惊喜,总是能遇见那些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积淀的村落原始风貌。
门框里的风景
上北的百年古樟
上北的余氏祠堂
北岸村,位于江西金溪县琉璃乡西南部,清代属归德乡十五都,为余氏家族世居之地,至今流传25代,按照方位分为上北和下北。如今余氏族人纷纷迁至靠近路边居住,旧时的村庄基本上荒弃,巷道蓁芜,宅院颓废。尤其是在雨后,那乡野空气格外清新,空荡荡的村庄也显得格外安静,树木花草更是格外葱茏翠绿,真想不通村民为什么会舍弃这么美好的家园呢?年轻的农民进城了,开始对住宅实用性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对居住的周边环境则是无所谓。
上北的余氏祠堂
饶氏坊
在上北的村口生长着一片茂盛的小树林,其中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樟,虬枝峥嵘,亭亭如盖。在小树林的后面是一座余氏祠堂。其外立面造型是随墙而建的牌坊,四柱三间式,雕刻精致简洁大气。由于四处蔓延的薜荔遮盖了部分刻字,只能在门额上依稀辨别出“……妻饶氏坊”等字样。查阅清同治《金溪县志》有载:饶氏,城东人,父少锦。饶二十适北岸余念慈,生子大成,逋周岁,夫随舅贾湖南未三载,父子相继亡,讣闻饶哭踊绝食滨死者,再既念舅与夫暴骨千里外,以归榇事与父谋之,父初有难色。饶嚼指滴血,誓不归葬不生返。遂鬻奁具挟孤子偕父贾舟行,数月抵湖南永定卫,扶两柩归,过洞庭,暴风猝至,邻船飘溺过半,柩舟将覆。饶仰天哀号,血泪俱下,风顿止。行抵九江龙开河,有钞官以贪墨著,谓两柩伪,必奸商私贩,命开视。饶泣诉其情不听,饶以首触柩血流淋漓,蓬窗中夹岸观者皆骇,涕裒赀助钞事乃已。饶归里营兆毕,蔬食终其身。大成见《孝友传》。“饶氏生平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在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捷的情况下,一名弱小女子不远千里去运公公、丈夫的两具棺材回乡安葬,那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且独立抚养儿子成人,其后六世同居,成为当地美谈。如今余氏祠堂内部结构已经部分倾圮,亟待维修。
“方盒子”造型的赣派民居
木结构
上北巷道
沿着祠堂边的一条小路往北向村内走去,村里随处可见明清时期建筑,部分房屋四周的天际线采用水平直线,轮廓犹如一座立体的“方盒子”,屋檐稍微叠涩出檐,使线条显得不那么单调,整体感觉又十分简洁优美。村庄的肌理轮廓格局依然清晰,巷道纵横交错,可惜这些老屋基本上处于荒弃的状态,门口杂草丛生,屋内破败不堪,显得十分的荒凉。最后,沿着一条石板路从村门出来,忽然间视野变得豁然开朗,村门朝东南方向开设,前临数口水塘,连接广阔田畴,远处山岗起伏。岁月流转,村还是那村,而人渐渐地离去缺少了生活的气息。
上北的门坊
上北村前的池塘
离开上北沿着通往下北巷道前行,一路都是杂草丛生的景象,没想到下北破坏的程度比上北更加严重,在一巷子的转弯处看见一栋门头为“三滴水”造型的老屋,匾额题写“吁俊”二字。
下北
废墟
下北巷道
当驻足仰头观看时,从台阶上过来一位老者。其问道:“下雨天,来此做啥?”笔者答道:“看看村里老屋的状况,怕不久将来都倒了再也看不到。”然后老者又说:村里的老屋确实是快倒光了,只有这座“吁俊”老宅是这里原先最大最好的房屋,幸好有人居此附近看护,不然也像其他一样的,匾额失窃,房屋倒塌。村中的数座门楼就已全部被盗毁了。老者又指着匾额说道:曾有贩子出高价收购这块匾额,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吁俊”赣派民居
“吁俊”赣派民居
土坯房
下北的巷道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曾经遇见许多年长的村民确实对村庄老屋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分淳朴,绝不会为一点小钱而去出卖村里的任何物件,不做辱没祖先的事。但对于如今村庄的现状,这些老者也是力不从心,无奈之至。许多村庄开居的建筑位置都是按照风水布局而定,对这些建筑的破坏无形就是对风水布局的破坏,有何后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