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大迷妹钟爱的人叫李现,他在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中演的应该是一位职业电竞选手,其实通过剧情来看他就是个打游戏的。
虽然在剧中他的电竞比赛变成了“网络安全大赛”叫人啼笑皆非,但这也能说明某种问题。
电竞,经过了这些年不断努力“正名”,依然没办法正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主要是因为“打游戏”这件事令大多数人发指,而这大多数人中的大多数可能有一重复杂的身份——家长。
谁把“玩游戏”提上主流,家长就跟谁急。
我每年听到看到的由于“打游戏”造成学生学业颓废、家庭变故的事实有很多。
最近又听到一桩惨案:上海一原本优秀的男生,已经通过了高二暑假的某名校夏令营,相当于预录了,高三开学后成绩却节节败退。父母逼问得知孩子迷上打游戏,再一看,游戏里有色情。妈妈原地瘫倒,脑梗。
前阵子还听说,就连初中一年级的孩子,也因为迷恋打游戏,偷家里钱买新手机,被发现教育一通之后,他竟然离家出走。
每到这种时候,就会有一大波骂声指向家庭教育——
别人孩子玩游戏都没事,怎么就你家孩子玩出问题了?
原生家庭把孩子绑得太紧,才把孩子逼成这样吧?
孩子沉迷游戏,不是游戏的错,是家庭教育本身有缺陷吧?
哎,中国的原生家庭真的快要被吓死了,可真是里外不是人。这年头,村里出了状元要感谢各级领导,孩子有点问题就都怪原生家庭。
孩子学习不好——爹妈没有引导好,原生家庭的错。
孩子性格不好——爹妈没有以身作则,原生家庭的错。
孩子懦弱——爹妈太强势,原生家庭的错。
孩子倔强——爹妈不懂教育,原生家庭的错。
孩子叛逆——爹妈给的压力太大,原生家庭的错。
原生家庭,简直是万恶之源啊……
对于没别的理论体系可用、天天只会这么一套理论的某些专家,我想来想去只想问一句:您对原生家庭这么喜欢盖棺定论,扣大帽子,武断片面,这是不是您原生家庭的错?
各种不知哪儿冒出来的“专家型”舆论,也不用做任何调查和研究,上来直接一股脑下结论:“原生家庭存在问题”。
这么说基本没错,因为无法证伪啊。
人家的原生家庭也不会跳出来说“去你妹的原生家庭吧,我们家庭没问题!”
是啊,每个家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了事父母肯定也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也总能找出些许问题来,所以被扣帽子时总是无言以对。
但是,这么多的问题,难道都怪家庭教育吗?
现在好了,孩子沉迷游戏——原生家庭本身有问题。
不断有一种声音说:家长将失败的根源推到游戏身上,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而实际上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游戏是替罪羊。
哦,这时候说“刀本身无罪,有罪的是用刀的人”,真的有点不合适了。
刀有成瘾性吗?
刀会被铺天盖地地宣传和渗入生活吗?
刀会为了吸引流量而给自己加上色情暴力与征服的情节吗?
开头那个惨案讲的是男生被带色情的游戏套牢,此时热衷于批判原生家庭的人是不是要说:“都怪你们家长从小没有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导致他对色情过于好奇才会沦陷,这又是原生家庭的错……”
哦真不好意思,原生家庭可能真的不会从小没事就跟孩子讲解脱光了衣服的女仆是如何拔刀大战十六回合然后跟最高统治者上床睡觉这种故事的。
那么敢问这种情节的游戏是怎么被一个未成年人玩到的呢?是因为我们给了孩子手机吗?又是原生家庭的错吧?
对不起,游戏不是工具,它本身自带武力,别说它无辜。
那么看看当今,原生家庭面对打游戏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做。
想完一遍之后你会发现,按照一些专家们的普世价值观理论,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
第一种做法:不让孩子玩——太强势了,不尊重孩子,不平等对待孩子,不给孩子应有的自由和空间,会形成孩子的逆反心态,不利于成长。
第二种做法:让孩子玩——太溺爱了,不懂得管束,管教失职,威严缺失,会让孩子失去对师长的敬畏心,不利于成长。
第三种做法:监督他玩——条条框框太多了,缺乏信任,不能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不能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性,不利于成长。
也许还有其他方法,但你会发现任何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家长得做一个长期监工,时刻紧绷着,为做每一种决策而踌躇不决。本来为娃的学业和考试已经头大了,有了游戏这个强大的敌人,头更大了。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妈妈冲到网吧去“抓”儿子,把正在打游戏的儿子当众教育一通。很多读者的留言是嘲笑这位妈妈“阿姨都什么年代了,你还来这一套?”
自从电竞成了体育项目,很多孩子更有话语权了,他们把自己打游戏形容为电竞项目,并对大人说“你们太落伍了,电竞能为国争光。”
有位妈妈留言说:呵呵,老娘不需要你为国争这个光,可以不可以呢。
也不知道有些孩子信了“打游戏能为国争光”的鬼话是中了什么邪,叫他们好好学习当科学家为国争光的时候,一个个都没这么激动。
所以,打游戏毕竟还是比刻苦学习更有魅力的。
现在大环境这么复杂,对“电竞”的过度美化和理想化以及模糊化,会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干扰。
“电竞不是玩游戏”的理论是有,但孩子们只会看到你们电竞界的星际争霸魔兽争霸英雄联盟绝地求生炉石传说无限法则王者荣耀太好玩了,和语数外理化生有着太悬殊的差异。
而绝大多数思路清晰的中年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普通人家普通娃,读书远远要比所谓游戏也好电竞也好更安全,靠谱,有着落,毕竟读书还能成就人文素养,真正游戏成功的人远远少于靠读书养家糊口的人。
当然,优秀的电竞选手读书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电竞远不是打打游戏那么简单。但现在到处对电竞的宣传变味了,动不动就是“赢了比赛夺得巨额奖金”什么的,这就和以前小姑娘们看到草根青年一夜走红变成耀眼夺目的明星一样,多少让人艳羡。
小孩看到光鲜亮丽、光芒四射的东西,哪有那么多理智去判断它的实质。
微博上有个小伙子说:“你们这些跟不上潮流的大叔和大婶们,愚昧无知落后庸俗,你们不知道有钱人都在玩吗?”
我知道啊,王思聪确实玩了,不过他是王思聪,他玩的东西多了,你怎么不都去学一个遍呢。你一个月拿3000多块还要付房租买盒饭连垃圾分类都研究不透的人来谈什么有钱人都在玩的东西?
电竞就是有钱人可以任意挥霍的奢侈品,归根到底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套上美丽的光环而已,形同一场细思极恐的少数利益既得者的史诗级阴谋,而弄堂里学渣小子却还在指望不用学习,光打游戏有一天也能靠它 为国争冠 赢一大笔奖金。
有一些人可以靠打游戏致富,这听起来是多诱人的事儿啊。一边玩一边就把钱给赚了,多少青少年为了这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前赴后继。
至于成为体育项目,还和棋类并称一类斯文的运动,这更是荒唐了。我从没见过哪个少年儿童因为迷恋围棋象棋而迷失的,也没见家长们为了防止孩子迷恋围棋而被逼疯的。
它们不一样,因为游戏可以成瘾,而且游戏里有太多不堪的垃圾,至少现在我没有看到真正有效的分类和管制。
等等,此处可能会冒出杠精:“孩子成瘾是因为你们家长没有做好把控啊!”说这话的同志请把你妈24小时拴你裤腰带上吧。
电竞玩好了是可以为国争光,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大网络大数据时代,先把游戏的道德底线拉拉高,先救国民,再去谈什么为国争光的事吧。
重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人们可以做什么:
1. 把未成年人对电竞的痴迷幻想和错觉以及误解给消灭,提高电竞基本文化底线,不会做闭曲面函数和英语低于八级的不让参加,设置电竞选手最低文化程度是本科,什么都解决了。
2. 做好游戏把关,把下三滥的内容设置门槛。搞实名制,没有黄赌毒的游戏,就算玩得多也不会有太离谱的事发生。
3. 别整天说电竞好,电竞厉害,电竞为国争光。别把打游戏的选手刻画成李现那样的男神,如果镜头里多出现那些近视眼和腰椎间盘突出以及患有多年痔疮的胖子是如何努力练习打怪的,相信也能让女孩子们有个客观认知,而不是盲目迷恋。
4. 好好地正面地全面地教育青少年,别让他们整天把“电竞是奥运项目”挂在嘴上然后一扭头很牛逼地去玩游戏了。
最后,沉迷游戏,尤其是沉迷不良内容,这是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叠加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道阻且长,原生家庭一定是要努力的,但黑锅也不能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