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艺术|清 王原祁《浮峦暖翠图》

2019-12-18     宗雅印象

【名称】浮峦暖翠图

【年代】清

【作者】王原祁

【馆藏】天津博物馆

语音文案:《浮峦暖翠图》出自清代王原祁之手,现收藏在天津博物馆。此画作于1705年,是王原祁六十三岁时以黄公望《浮峦暖翠图》笔法所绘的浅绛山水。画中繁密的景物用干笔积墨,多次反复皴擦,由淡而浓渐次加重,最后施以淡赭。画面深厚沉雄,元气淋漓,不失大家风范。观此作体势结构,为晚年的经典之作。此时的王原祁已从早年追随摹古中跳出而形成鲜明的特色,笔墨秀润、意象清雅。专承家学的王原祁与乃祖王时敏一样,毕生用力于黄公望山水并得其神髓。他一生临仿黄公望作品极多,每件出即堪为名作。

清 王原祁《浮峦暖翠图》局部

王原祁(1642年-1715年)〔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王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又受清代最高统治者之宠,山水格局面目影响后世,弟子颇多,形成娄东派,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

画上题识,此画作于1705年,是王原祁六十三岁时以黄公望《浮峦暖翠图》笔法所绘的浅绛山水。画中繁密的景物用干笔积墨,多次反复皴擦,由淡而浓渐次加重,最后施以淡赭。画面深厚沉雄,元气淋漓,不失大家风范。观此作体势结构,为晚年的经典之作。此时的王原祁已从早年追随摹古中跳出而形成鲜明的特色,笔墨秀润、意象清雅。专承家学的王原祁与乃祖王时敏一样,毕生用力于黄公望山水并得其神髓。他一生临仿黄公望作品极多,每件出即堪为名作,如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图》、藏天津艺术博物馆的《仿黄公望浮峦暖翠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仿黄公望晴峦霁翠图》、王己千旧藏及吴湖帆题签的《仿黄公望陡壑密林图》等。有意思的是,虽然声称“仿”,但王原祁上述作品其实都有独出机杼之处。事实上,尽管当前的美术评论界基本上摒弃了对王原祁绘画中的政治因素影响的考察,而转向对王氏纯粹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史的探讨;但在任何时候,艺术创作和发展从来不可能独立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之外,而政治显然是上层建筑中最主要和直观的组成。因此,从政治因素去探究王原祁用心于黄公望, 其实具有相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简而言之,王原祁及其它“三王”被尊为清初画坛的执牛耳者,显然离不开清初统治政策、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他们不太可能有他们的前辈艺术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人一般的创作自由和空间,他们的艺术必须服从当时大一统的统治政策取向,因此,自由自主的艺术创作显然是空谈,而托名仿古、临古而行创作之实却有相当的空间;但因为托名仿、临,自然有框框条条,因此最后与所仿所临的前代艺术家创作面貌上有相当的类似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清 王原祁《浮峦暖翠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tLYK28BMH2_cNUgYK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