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军练营管带的谢葆璋。(1903年)
主持烟台海军学堂的谢葆璋。(1908年)
任海军部次长的谢葆璋(1926年)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曾在烟台任职多年,是清末民初中国海军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有关他的事迹却鲜有记载。笔者曾三次拜访冰心老人,并查阅相关史料,撰写了一篇谢葆璋小传,寄冰心老人审阅,获回函肯定。后经不断修正补充,谢葆璋的海军生涯才渐渐得以清晰呈现——
谢葆璋,字镜如,祖籍福建长乐,1865年1月3日生于福州。父亲谢銮恩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塾师,在城里授徒为业,谢葆璋与两个哥哥自幼便随父亲学习。
1881年,李鸿章创办天津水师学堂,任命严复为总教习。严复是谢銮恩的好友,他回福州招考学生时,觉得16岁的谢葆璋是块当海军的好材料,于是出了两道题让他做,算是考试。一道是诗题,题目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另一道是八股破题。所谓破题,是八股文的第一股,要求用一两句话点破题目的要义。自幼熟读诗书的谢葆璋很快就交卷,严复看了很满意,决定收下这名学生。不久,谢葆璋就跟随严复进了天津水师学堂,成为该校第一届驾驶班学生。
经过三年刻苦学习,谢葆璋于1884年11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结束了堂课学习,转上“威远”号练习舰实习。1887年,北洋海军在英国和德国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四艘主力巡洋舰建成下水,李鸿章派出400多名海军官兵赴欧洲接舰。当时,每艘军舰除选派1名舰长和1名大副外,还配备2名海军学生协助驾驶。谢葆璋作为驾驶学生,被选派到德国接收“来远”舰。
接舰回国后,谢葆璋便一直在“来远”舰上任职。1892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守备、“来远”舰驾驶二副。在此前的三年里,他因资历不够,一直代理这一职务。甲午战争期间,谢葆璋任“来远”舰枪炮官。冰心老人在自己的文章中把谢葆璋任职的“来远”舰都误记为“威远”舰了。笔者曾根据史料记载向她指出来,老人笑着说,可能是她记错了,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改过来。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装甲舰队大决战,史称黄海海战或大东沟海战。谢葆璋随“来远”舰参加了这次著名战役。
海战中,“来远”舰与“靖远”舰奋力抵抗号称“帝国精锐”的“吉野”等4艘日本巡洋舰的猛烈进攻。在敌舰的疯狂围攻下,“来远”舰中弹200余发,尾炮失灵,弹药舱爆炸,舰上燃起熊熊大火。危急时刻,谢葆璋表现英勇,率领士兵冒着弹雨奋力救火,终将大火扑灭,保住了军舰。“来远”舰经紧急抢修后,又带伤加入战阵,一直坚持到日本舰队逃离战场。
“来远”舰是北洋海军幸存军舰中受伤最重的,史书记载说,“战后,来远舰驶归旅顺,中外人士目睹其损失如此严重,尚能平安抵港,皆为之惊叹不止。”在这次海战中,“来远”舰
官兵阵亡十余人,其中就包括谢葆璋的一位亲戚,他的肠子被炸了出来,飞溅到烟囱上。战斗结束后,谢葆璋含泪把烧焦的肠子从烟囱上撕了下来,放回到他的遗体里。
次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谢葆璋随还没有完全修复的“来远”舰参加了威海保卫战。由于北洋海军英勇抵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发动的正面进攻屡遭重挫。于是,日军改变战术,派鱼雷艇利用夜暗的掩护,潜入港内进行偷袭。
2月5日夜,日军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来远”舰。随着一声巨响,“来远”舰庞大的身躯急速翻转,露出了红色舰底,不久即沉入海底,舰上官兵30多人遇难。谢葆璋在军舰爆炸的刹那间,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海中,凭着一身好水性,拼命游上了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
几天后,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全军覆没,谢葆璋辗转回到了福州。1899年,北洋海军重建,谢葆璋又重返海军。不久,他被任命为“海圻”号巡洋舰帮带(副舰长)。该舰是中国刚刚从英国订造的,同时订造的还有“海天”号巡洋舰,两舰是甲午战后清朝海军最大的军舰。“海圻”舰的管带(舰长)由北洋海军帮统(副司令)萨镇冰兼任,他是谢葆璋的老师和同乡。
1900年10月5日,35岁的谢葆璋有了第一个孩子——女儿谢婉莹。后来,他的这颗掌上明珠,以冰心的名字,享誉现代文坛。
1903年初,谢葆璋调来烟台,出任设在东山的水师练营管带(营长),负责训练海军士兵。此后,他在烟台工作生活了近8年时间。
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海军设在旅顺和威海的海军学校先后停办;1900年,北洋海军最后一个人才基地——天津水师学堂,也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为了给重建中的北洋海军输送急需的人才,萨镇冰在1904年4、5月间,选定烟台建立了一所新的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堂(最初称水师学堂,后改为海军学堂,民国称海军学校)。
海军学堂最初规模很小,第一年只招收了20名学生,附设在金沟寨以北的水师练营内,由谢葆璋兼任监督(校长)。
1908年4月,烟台海军学堂因规模扩大,迁入金沟寨以南的新校址,谢葆璋不再兼练营管带,专任学堂监督。
在谢葆璋的出色领导下,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便赶上并超过了一些老牌的海军学校,位居清末四大海校之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海军人才,还有不少学生后来成为政商各界的著名人物。
谢葆璋治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他提出“学堂以德育为贵”、“品必先于学”的思想。他在写给海军部的报告中说:“圣人称许弟子,首言德行;而前哲时贤举才荐士,莫不品学兼称”。以往各海军学校“于学问精长、屡列优等者,皆优给奖赏。独品行端正者,转付缺如,诚非务本之道”。所以,他建议海军部设立“端品勋章”,专门颁发给品行端正的学生。同时,对学习优秀者,发给“优学勋章”。他认为,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海军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也许是在刘公岛泅水逃生的经历让谢葆璋刻骨铭心,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校的游泳训练。他认为,海军会游泳,就像陆军会骑马一样,是必备的技能。为此,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学生不放暑假,在校练习游泳;凡游泳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如此重视游泳训练,在其他海军学校是没有的。
谢葆璋是位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军人,冰心在她的许多文章中都记述了父亲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冰心的舅舅杨子玉是同盟会员,常与谢葆璋谈诗论文,借抒情怀。谢葆璋不满清政府的统治,对革命抱有同情的态度。烟台海军学堂的学生也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个别学生甚至与同盟会建立了秘密联系。
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视察烟台海军学堂,认为学校办有成绩,质量较高。于是,清政府选派了20名满族贵胄学生来校学习,以便将来掌控海军。
满族学生的到来,激起了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汉族学生的敌视。在1910年的春季运动会上,为争夺一项锦标,满汉学生发生了激烈冲突。
事件发生后,官方要求严惩汉族学生。但谢葆璋不愿偏袒满族学生,据理力争。于是,清政府派海军部一等参谋官郑汝成来校查办。郑是谢葆璋天津水师学堂的同班同学,他告诉谢葆璋,烟台海军学堂学生的各种进步活动已经引起朝廷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员甚至指责谢葆璋是“乱党”。郑劝谢葆璋赶快辞职,退身远祸,以免落得个撤职查办的下场。
谢葆璋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辞职,带着家人离开了他倾注8年心血的烟台海军学堂,取道上海回福州。
当谢葆璋一家行至上海时,辛亥革命爆发。11岁的冰心受父亲的影响,拿出自己仅有的十元压岁钱,送到《申报》馆,捐给了革命党人。谢葆璋更应该感到欣慰的是,烟台海军学堂的学生们成为海军在辛亥革命中的骨干力量,为争取海军转向革命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民国建立后,谢葆璋再次重返海军,被安排在北京海军部任职。1913年10月,被上司赞为“才具开展,办事热心”的谢葆璋,获任海军部军学司少将司长,主管海军教育。
1915年5月7日,密谋称帝的袁世凯为取得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反对。谢葆璋满怀悲愤地用岳飞笔体写下“五月七日之事”6个大字,张贴在书房里,并与参加反袁游行回来的女儿冰心含泪互勉,表示永不忘却这一国耻。
袁世凯称帝后,将副总统黎元洪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黎元洪和谢葆璋是校友,任副总统时曾多次邀请谢葆璋到他在东厂胡同的家中做客,都被谢葆璋婉拒。黎被软禁后,门前冷落,谢葆璋反而不顾当权者的猜忌,经常去看望他,一起谈天、对弈,令黎元洪很是感动。
1926年8月,61岁的谢葆璋升任海军部次长,次年1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3月升任海军部代总长。至此,他的海军生涯达到了顶峰。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在北伐军的沉重打击下,北洋政府统治摇摇欲坠。于是,海军高层秘密决定倒戈。次年3月,海军舰队首先加入北伐军。谢葆璋与海军总长杜锡珪等高级将领则继续留在海军部,与北洋军阀周旋。
1928年6月,北洋政府改组,撤销了海军部,谢葆璋去职。不久,他被任命为设在上海的海道测量局局长,后又兼任全国海岸巡防处处长。1929年6月,南京政府海军部成立。已辞去本兼各职、寓居上海的谢葆璋,因资深望重,被聘请为海军部顾问。
1930年,谢葆璋因妻子病故,随女儿冰心从上海迁居北京。抗战爆发后,北京沦陷,冰心一家被迫南迁昆明。谢葆璋因年迈体弱留在北京,由长子谢为涵负责照料。1940年8月4日晨,谢葆璋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75岁。
文 /唐宏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 - 烟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