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是入世于生活,又能超脱于生活

2019-12-01   国学书舍

人生的觉悟,不在于逃避世俗的坦然,而在于入世之后的豁达

01

提到修行,很多人想到的是脱尘离俗的诗与远方,觉得出世之后的洒脱,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其实并非如此。

修行最好的意义,是用一种坦然去面对生活,是用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睿智,去面对当下世俗遇见的所有苦恼。

一个人如果只是脱尘离俗,找到一个深山幽静的地方去修行,修行之后的智慧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只不过是一种逃避。

而一个人能够处在俗世之中,用一种更加睿智的超脱态度去应对生活的所有苦恼,这才算是人生的境界。

修行之心,本身就是为了度化自我,让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有一份不一样的感悟。

国学智慧《菜根谭》之中说: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中,不必绝欲以灰心。

超脱世俗的办法,就应该在尘世中寻找,不必刻意隔绝世人远居山林。了无本性的功夫,就在尽心尽力的去体会,不一定要断绝欲念,使心如死灰。

所有的出世之后的修行其实都是空虚而又无力的,修行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面对人生,当你逃避人生去修行的时候,这样的修行是空虚无力的。

修心的禅意与智慧就是为了度化世人,当你逃避世俗而得到的那一份觉悟,对于世俗来说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真正的修行境界并不是远离世俗,而是居于生活中有一份坦然,有一种享受平凡生活的淡定,但是也有超越平凡生活的境界,这才是一种修行。

很多人总是特别排斥人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和一些挫折困难,一味的想逃离,但是,最该逃离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自己的思维。

生活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乐许多,只是我们只看到了那些不快乐的事情。

正所谓“平常心即是道”,在生活中,坦然的面对生活的一切,无论喜怒哀乐,无论相聚还是别离,都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坦然。

02

生活中不缺乏美和情趣,而缺乏的是欣赏美和情趣的一双眼睛,人生也并不缺乏真正的修道和觉悟,缺乏的是超脱于世俗执念的心。

有一位僧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禅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修禅之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他的弟子就不明白,特别迷惑的问其中缘由。

禅师就说:“最先的状态和最后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过程不同,最初我们看到的山是山,最后看到的山还是山。但是在其中,山却不是山,水却不是水,因为自己被思维所混乱,模糊了事物本质,无法恢复其本源。”

而我们所说的入世之后在生活中悟道,而不是为了去找寻脱尘离俗的诗与远方,一切的根源就是为了在悟道之后,能更好的去面对生活,用不一样的心境去看待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的纷纷扰扰所左右。

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完全看到生活的美好,而忽略了一些琐碎和烦恼的时候,你的境界远高于躲在深山中修行的大师。

苏东坡,是一代文学大家,苏东坡对于人生的态度有一种洒脱和奔放,有一种自由和了无拘束,他也是一个颇有玩味的文人,有一篇小短文,就记录了他独赏独自赏月的一个情景。

小短文的内容是这样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赏玩月色,想到没有人能和自己一起游玩,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池塘中的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非常透彻,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其实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良莠不齐,这是意境何等优美的画面。

于是,苏东坡和张怀民欣赏月色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自己和他都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月夜到处都有,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唯有人去欣赏,月夜的美才能最大限度的显现。

生活也从来不缺乏乐趣,缺乏的就是一颗超然脱俗的心,在俗世中顿悟,在俗世中修行,就是为了发现生活的美,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