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写的又是遥远的伊斯兰国度阿富汗的故事。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原本很容易被我这样的读者错过。
可偏偏听到了书中那句最最动人的许诺:“为你,千千万万次”。
像极了恋人的衷肠,一下子击中了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令我忍不住将书找来用心一读。
有意思的是,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会意识到这个动人心魄的句子,原来并非恋人间的情话。
但它终究是每一本书籍都无比需要的一句成功的slogen(标语、口号),能够让读者因为直击心灵的“心动”,得缘进入一本无比精彩的小说。
提到阿富汗,头脑中关于它的印象都还停留在战乱和纷争的残酷里。
《追风筝的人》则无疑向全世界展开了它原本美丽、温情、富饶的一面。
我们也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而意识到,无论是多么遥远的地域的故事,无论我们彼此间的种族、文化、宗教、风俗多么的不同,属于人性中的爱与怕、美与丑、善与恶、明与暗、甜与痛……其实都是相似的。
尤其是男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他的身上,也同样集合了我们每个人心向往之的美德和避之不及的人性阴暗面。
1
这个非同寻常的阿富汗父亲,所有女人会成为他的迷妹
书中男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果敢、坚毅、阳刚之气爆棚的父亲。
相信大部分女性读者都会像我一样,会在一开始的阅读中,不知不觉沦为他的“迷妹”。
他是阿富汗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在当地拥有最漂亮的房子,房子的细节则处处彰显着他高级的生活品味:
房子两边种着蔷薇,周围种满各式香料樱桃和玉米。
房内铺着大理石地板,他亲手在伊斯法罕选购了精美的马赛克瓷砖,铺满四个浴室的地面;
从加尔各答买来金丝织成的挂毯,用于装饰墙壁,拱形的天花板上挂着水晶吊灯。
他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每隔一周都要在自家宴请三十余客人。
他借钱给人开餐厅,从不要人还。自掏腰包设计督建了当地最大的恤孤院,经常施舍钱财给穷人。
他善良敦厚、正直平衡。
他真心将与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佣人阿里当作是朋友和家人,这在当时尊卑有别的阿富汗是不可想象的。
也是我们的主人公阿米尔以及他周围的人们从未做到的。
他精明能干、不拘一格。
他有经商天赋,迅速把继承的家产翻了好多倍。
他不受伊斯兰教规的约束,身为穆斯林却喜欢喝酒。他坚信神明安拉应该有更重要的事,比如关心穷人的苦难等等,而不是关心他是否喝酒。
他生活丰富,从不乏味,平生最喜欢的三样东西是足球、生意、政治。
他专一传统、精神独立。
在亡妻难产死后,他从不拈花惹草,真诚怀念了她一生。
在阿富汗男女严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他从无对女性不尊的言论。
这一点影响了儿子阿米尔,以致他后来大胆娶了在周围阿富汗人看来“名声不好”的女孩索拉雅,并且说:“我从未切身体会到阿富汗社会有时对待女人的双重标准。也许那是因为爸爸。”
他是非同寻常的阿富汗父亲,依照自己的规则生活的自由人士,他总是先看社会规则是否入情入理,才决定遵从还是拒绝。
他还勇敢坚韧,自带贵气。
即使是在带着阿米尔逃离阿富汗的路上,当他看到俄国大兵意图对一位阿富汗女性不轨,虽然明知对方手里有枪,他依然可以勇敢地跳起来与之对抗。
在他和儿子阿米尔抵达美国后,已一无所有的他可以放下曾经的老爷做派,在加油站以苦力谋生。
并且在儿子阿米尔考上大学的时候能够用一辆二手车作为给他的礼物……
我想这样的男人,堪称“既可在泥里吃土,也能在云端享福”的典型了。
他如此果敢、坚毅,充满魅力,甚至当他死去,他也依然是儿子阿米尔心头的一座丰碑,能够在他面对恐怖的塔利班的时候,成为他的精神力量支柱。
“爸爸会昂首挺胸走进前门,要求去见他们的头目,在那些胆敢拦住去路的人胡子上撒尿。”
是的,作为女人,我无法不喜欢这样的男人,不法不为之散发的男性魅力而着迷。
我想他的身上集合了众多女性希望自己的老公、儿子甚至是我们自己能够拥有的种种优点和品质:富有、果敢、正直、丰富、慷慨、坚毅、善良、传统……
2
这样富有魅力的父亲,他身上同时有着我们避之不及的阴暗面
可正当我为这样的男人而着迷的时候,全书阅读到大概三分之二处,关于父亲的秘密被揭开。
令我霎时想到了一系列关于造物弄人的词:人无完人,天道忌全,凡事不能看表面……
是的,常常是这样的,每个人总不会如表面看起来的那般美好,当有关父亲的真相揭开,主人公阿米尔以及我们广大读者,都忍不住震惊。
仆人阿里的孩子哈桑,其实是父亲的另一个孩子,也就是阿米尔的亲弟弟。
于是,前文中不断加深我们对这位父亲的好感、处处彰显出这位父亲种种美德的细节。
他记得哈桑的生日,每年为他准备生日礼物。
他真心实意关怀哈桑,请来医生为他修补了兔唇。
他带儿子阿米尔出去玩,也总要带上哈桑。
他为仆人阿里和哈桑的离去而流下痛苦真诚的眼泪……
原来,他对仆人阿里的孩子哈桑的种种慷慨和照顾,都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哈桑其实就是他的儿子。
他可以真心实意爱护哈桑,可以为了哈桑而对另一个名正言顺的儿子阿米尔勃然大怒。
但他却同样可以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儿子去读书,另一个儿子留在家里干仆人的活儿,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一个儿子住在他高大的华屋里,享受他的财富和尊荣,另一个儿子却在简陋的仆人居室里长大,每日伺候自己哥哥的衣食起居。
一个儿子在战争时跟着自己逃离恐怖的阿富汗,另一个留在堪称人间炼狱的战争前方生死未卜……
他不能够与儿子哈桑坦然相认,只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都会因哈桑的存在而受辱。
包括他曾经斩钉截铁和年幼的阿米尔宣讲过的东西:“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这段话像烙铁一样深深印在阿米尔的心头,以致很多年后他都无比清楚地记得父亲说这话时的神情。
但事实却是,这位父亲自己,作为一个窃贼,偷走了仆人阿里的荣誉和尊严。
他让阿里的妻子怀孕,生下了儿子哈桑,却不能够与他相认。
他同时偷走的还有两个儿子得知真相的权利——儿子哈桑知道自己亲生父亲的权利,另一个儿子阿米尔知道自己最对不起的仆人哈桑其实是自己亲兄弟的权利。
包括他因自身无法抹去的污点的存在,而令儿子阿米尔从小感受到的梳理和冷漠。
阿米尔总是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的爱,他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家里的孤魂野鬼。
父亲对哈桑的关心,总是让年幼的阿米尔敏感地感受到父爱被仆人剥夺的痛苦。
后来,我们能够通过父亲的生前好友拉辛汗留给阿米尔的信件,明白了在阿富汗的那些年,这位父亲之所以对儿子阿米尔无比严厉的根源。
他苛责阿米尔,其实是苛责自己。
因为阿米尔就像是他被社会承认的那一半,他所继承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免受刑罚的特权,统统都会再赠给阿米尔。
当他看到阿米尔,他看到自己,还有他的疚恨。
而另一个儿子哈桑,则就像是他不能够被社会接受的阴暗面,是他不能被公诸于众的秘密,是他的污点。
是他所无法直视、无法在阳光下袒露的脆弱。
也同样源于这样的自我疚恨,令这位父亲持续陷入自我的救赎。
“你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真正的善行。我想起他所做的一切,施舍街头上的穷人,建了那座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这些统统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而我认为,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读到这里,我才终于明白,《追风筝的人》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父子两代人,所需要救赎的都是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自己人性里的污点。
而阿米尔和父亲身上同时交织的美与丑、善与恶、荣耀与阴暗、坦荡与秘密……
其实也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同时拥有善良和丑陋,也同时拥有荣耀和卑微,拥有天使的美好,也有魔鬼的邪恶……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如今我却越来越觉得,人之初,可能往往并非性本善。
很多人的初心,其实更像是一颗混沌之心,灵魂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我们每个人穿越人生的种种痛苦的淬炼才可能拥有。
我们绝大部分人,在无知的年岁里,或许也都会如童年时的阿米尔一样,会因骨子里对爱的酣渴、人性的无明而充满了嫉妒、自私、怯懦、软弱。
但随着年岁增长,越过漫漫人生路,我们也都会渐渐如这位阿富汗父亲以及阿米尔一样,用源源不断的善行和旷日持久的自省。
一点点完成对于自我人性缺陷以及灵魂的修补和救赎。
成长为一个无愧于心、无愧于爱的人,最终如那迎风而起的风筝,在浩瀚天宇中自在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