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曾拜谒襄城颍考叔墓‖老家许昌
文‖窦永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四月,苏轼兄弟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赴汴京应试,从崤山沿崤道进入中原。
崤道是宋代关中和西京洛阳的陆上交通要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崤有二陵,其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地;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苏轼三人行至二陵,马匹累死,只好改乘驴子至渑池。这是苏轼进入中原的第一站。
沿渑池东至河南府(今河南洛阳)150公里,进入许洛古道,苏轼穿汝州的郏城、襄城、许州,五月到达汴京开封。是年九月,苏轼顺利通过举人考试。
嘉祐二年(1057)正月,宋仁宗任命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欧阳修、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负责编排详定等具体事务,举行礼部考试,苏轼兄弟同科及第。同时,其父苏洵将自所作22篇文论呈献欧阳修。“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世。眉山去西南数千里之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
就在这年的四月八日,苏轼母亲程氏卒,父子三人赴丧返川。嘉祐四年(1059)十月,服除离川回京,舟行至荆州。次年正月初五从荆州出发,渡汉水至襄阳,沿襄汴古道踏入中原,经邓州、唐州、叶县、郏城至襄城,拜谒了颍考叔墓和颍考叔庙。
颍考叔,春秋郑国郑庄公的颍谷封人。据《左传》载:“颍考叔,纯孝也,爱及母,施及庄公。”三苏实地察看了郑庄公置其母“姜氏于城颍”的莲花寨和庄公母子“黄泉相见”的古道残坎。
触景生情,由苏轼执笔写下了《颍大夫庙》诗一首:
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争曲直,苦语费摇撼。
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残。
荒祠傍古冢,古遂有残坎。
千年惟茅焦,世亦贵其胆。
不解此微言,脱衣徒勇敢。
这首诗赞颂了颍考叔的聪慧机敏,抒发了作者以史为鉴、崇尚智慧与胆略的情怀。著名学者纪昀评价这首诗曰:“纯用谏王从讽之意,语特明透,直抒仁政治国的政治主张。”
苏轼在这首诗中赞颂的颍考叔,是“掘地见母”事件的策划者。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反目,军事斗争取得胜利后,他将偏心的母亲软禁于城颍,发誓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久他就后悔了,但重话在先,抹不开面子。
颍考叔是城颍的负责人,在国君的家庭矛盾中左右为难,听说郑庄公有意妥协,忙借献礼的名义套话。
宴会时,他将肉食搁在一边不吃。庄公问原因,他说:“小人有母,没有尝过王宫食物,请允许我带给她。”
庄公叹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却不能。”
颍考叔揣着明白装糊涂:“太后在我那儿住着,接回来不就行了?”听了庄公的烦恼,颍考叔出了个主意,通过开挖一条深及泉水的地道,母子得以相见,结果皆大欢喜。
《左传》评价道:“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苏轼在这首诗中搬出了另一位劝孝名人茅焦,并比较了两人的劝说技巧。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乱后,将母亲迁出咸阳,下令称:“敢谏者死。”茅焦站了出来,“解衣立井干之上”,数落秦王:“秦方以天下为事,而有迁母之名,恐诸侯由此背离!”茅蕉不惜死,脱了衣服也只是为了壮胆。苏轼欣赏的是颍考叔,既会晓之以理,又会动之以情。
苏轼离开襄城,经许州、尉氏,于二月十五日到达京师开封。后经吏部“铨选”,授河南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主簿。
时仁宗下诏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人才而举行的特殊考试。经欧阳修推荐,苏轼和苏辙参加了秘阁考试。
考试时,苏轼作《王者不制夷狄论》等六论,“文义灿然,时以为佳”。八月二十五日,仁宗在御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策问。苏轼作《御试制科策》一篇,入三等。宋朝开国一百多年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仁宗在读苏轼兄弟的制策后,高兴地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从此,苏轼文章“遂擅天下,学者多从讲问,以其文为师法”。殿试后,苏轼授大理评书签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节度判官。是年十一月离京赴任,十二月十四日到凤翔府签判任,从此开始了从政的生涯。
2018年7月6日
【作者简介】窦永革,男,汉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理事、襄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襄城县诗词学会秘书长、襄城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业余创作20多年,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灵》,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录、获奖评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自“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图片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