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2019-07-22   耒阳生活圈

近些年来,耒阳市政府对乡村教育加大投入,修缮了许多学校,也新建了许多学校。但令人诧异的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反而越来越少,很多学校渐渐荒废。个别学校只有几个学生,甚至出现一个学生的学校。乡村教育,现状堪忧。


现状分析

1、农村学生往往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贫困、单亲、留守儿童等等,再加之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对象——农村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缺乏足够的资源,他们特殊的背景,对于乡村教育的要求也更高,然而现在乡村教育的水平还远远不够。


2、乡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乡村教育最缺乏的,往往是优质的教师资源,而农村的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和艰苦,也导致了优质的教师资源不会流向乡村;由于人员不足,乡村教师们,往往是一个老师教授多门课程,还要兼顾生活老师的角色,照顾学生们生活,他们承担的责任和工作过于繁重,同时,英语、科学、音乐、体育专业背景的师资严重缺乏。


3、出于第二点的原因,乡村学校建立不起来完整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乡村教师趋于老龄化,年轻的教师一般更倾向于在城市找寻条件更好的就业机会,老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兴趣,教育效果达不到。


4、乡村教育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支持。乡村教育缺乏合理地管理,导致教学资源分配十分不合理,有时会出现需求与资源分配错位的情况,村一级的学校的设备、资金、师资、管理人员都十分匮乏,另外,乡村教师的收入、评比、晋升都没有科学的管理,乡村教师无法得到很好地激励。和社区的联系断裂,加剧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村文化的崩溃。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倾向的教育使得学生脱离了他们的民族文化根基。


5、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现在,城市学校的教室绝大部分都配置了多媒体,老师们采用多媒体授课,还有很多配套的钢琴、运动场等设施来满足孩子们艺术启蒙和体育教育的需求,而乡村教育,这些方面都是很匮乏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部分人口向城市迁移,相较于务农,城市的收入、条件更加吸引年轻的劳动力。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随之进城,小部分留在农村,由家中老人看管。这部分留守儿童也有过早辍学现象。种种因素影响之下,乡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


在农村,现在存在“两极”现象,“一极”是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大学,父母砸锅卖铁,送孩子到城里读书,一些家庭甚至因送孩子上大学而致贫返贫;另“一极”是一些家庭认为孩子上好大学没有希望,因此早早让孩子辍学,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


乡村教育的质量也是学生少的原因之一。乡村学生要考上好大学,纷纷选择到城镇读书,这使得乡村学校的生源逐渐较少,有一些乡镇,为压缩教育投入,趁势撤并掉乡村学校,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育的危机。乡村教育最缺乏的,往往是优质的教师资源,而农村的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和艰苦、教师地位待遇不高和发展前景差,也导致了优质的教师资源很难流向乡村。


有些学校师资不足,只能聘请代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高中生,甚至有的是初中生。没有优质的教师资源,乡村教育的质量就不可能会高。由此而来,农村学生读书之后,可能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境地。出于对孩子的期望,很多农村家庭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就读,为此不惜在城里租房陪读。



面临这些困境,耒阳教育出路何在呢?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或是一大转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地方政府必须把振兴乡村教育放在首位,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

振兴乡村经济,加速乡村发展,提高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留住人,乡村的振兴和教育才有出路。

一批好的教师,是留住乡村孩子的关键,也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希望。政府应该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优先关心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



完善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发展,小规模学校将成为乡村学校的常态。实施小规模办学之后,音乐、美术、体育等短缺学科教师,可以区域为单位,在多所学校任教。


怎样让乡村教师留在农村,在乡村学校里享受到与城区同样的优质学习和培训资源,让他们养成学而成长的习惯,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思。精神的喜悦大于物质的丰盈,生命的成长大于工资待遇的提高。想想孔子的生命际遇,没有丰厚的物质获得,甚至连入仕而施其仁政的理想都没能实现,可他却因为“求仁而得仁”,实现了文化的积聚与升华,完成了一个伟大教育家与思想家的涅槃重生。这样一位一生都在乡村教育中行走的教育家,不是一直在享受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快乐吗?

诚然,普通教师永远达不到孔子的境界,可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普通教师可以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挥洒生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成就自己的人生。

耒阳乡村教育的出路,不在于某个学生、某位老师、某所学校,不在于某个村、某个乡、某个镇,而在于全耒阳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