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村位居莱阳城东郊,蚬河流域上游,现有村民近500户,人口1700多人。村庄耕地面积1700余亩,除了少量山耕地,其余皆为粮田和果园。209省道从村东穿过。
村碑记载明初栾、范两姓在此建村,因处地前有座山岗,故取村名为珠岗,后来演变成朱江。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姓退出了朱江村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朱周、董、张等姓氏。
朱江村很早以前便是由三个自然村并成的行政村,三个自然村分别为:朱江,小栾家和栾家沟。后来,栾家沟从河东整村搬迁到河西,跟朱江村融合到一起,所以,现在的朱江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
村庄四周环山,山体不高,但山上植被丰富,经年青翠葱茏。蚬河环绕着朱江村,从东北流向西南,水过之处,干净明媚。
在村庄偏东方位、蚬河西岸上坐落着一座小山,村里人都叫它“石儿耩”,石儿耩的山根扎进蚬河水面下。
听村里老辈人讲,在他们小时候,水下几米深处有一个石洞,没有人知道石洞有多长。曾经有胆大善水者,钻进石洞窥探究竟,只看到成群的黑鱼在洞里穿梭,石洞通往哪里,谁也摸不准。只是听更老更老的前辈说:这个石洞直通南海,是蚬河龙往返南海的通道。
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有龙出没,自然是一方灵水。质朴的村民就是这样把对家乡的热爱寄托于各种神话传说,一代一代地讲述下去。
在蚬河东岸有两座蜿蜓相连的山体,南边较小的一座叫“翠虎山”。
翠虎山是座石头山,尽管海拔低,但山势险峻,怪石崔巍,老辈人便冠山名以“翠虎”,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想象力。据说,翠虎山在东北地区都很有名,原因是闯关东的朱江人,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出走关东,每每跟外人提及老家,总是自夸“我们老家的翠虎山那才叫又高又险呢”。翠虎山就这样出了名。
原来,再普通的小山,在外出游子的心中,都是威严耸立、不可替代的存在。
上年纪的莱阳人或许还会记得莱阳朱江果酒厂”,那是始创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朱江村办企业。工厂于上世纪90年代末倒闭,从诞生到倒闭的20余年间,朱江果酒厂也曾走过风光无两的岁月。那时酒厂生产的“翠虎山”牌汽水名声响亮,畅销莱阳及周边县市;还生产梨酒、山楂酒以及汽酒等。
“翠虎山”汽水虽然远去了,但“翠虎山”纯净水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朱江村地处莱阳市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这里的水原生态无污染。几年前,位居村庄上游不远的沐浴水库坝基加固,为保证市政供水,政府在朱江村打了十几眼水井,作为市里的备用水源,最小的水井直径都有8米。而今,村民们利用自家村庄的水源优势,建立了三家纯净水厂,其中就有“翠虎山”纯净水厂村庄自祖辈流传下来一句话“山青水秀,吃喝不愁”,可见祖祖辈辈对村庄丰饶的自然资源有着足够的自豪,而村庄几百年来,确实保持着山青水秀的本真模样,一直走到了今天。
村民们听老辈人讲,清初的时候,有个南方的风水先生路过朱江村,站在村后的赤口耩上南望村庄这一看说:不得了,这个村风水太好,净出大将和娘娘。”风水先生便动了坏心眼,在赤口耩的山顶岩石上做了一个蒜臼子,还刻了一扇大簸箕,用蒜臼捣,用簸箕扇,把村庄的好风水给改掉了。
经风水先生这番捣鼓,村庄果真没出过大将和娘娘,倒是出了一位大染匠和一位唱戏的娘娘。
朱江村的周家大染坊究竟始于哪一年,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村民都知道周家祖传的染布技艺好,生意红红火火。传至周永基这一代,时间已至民国,周永基技术好,善经营,更将祖先留下的染坊发扬光大,朱江村大染匠的名声散播到方圆几十里甚至数百里之外。历经战火洗礼,周家大染坊始终屹立不倒。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周家染坊改为朱江印染厂,周永基担任第一任厂长。
印染厂不断发展壮大1981年注册为莱阳市河洛乡朱江染坊,经营范围包括染布、染线等。
迄今,不仅本村人,很多莱阳人对朱江印染厂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时的莱阳外贸绣品厂、莱阳被服厂、莱阳被服二厂、莱阳绣花厂所用的布匹、线,都是在朱江印染厂染色。甚至远到潍坊、威海、烟台、青岛等地,都依赖莱阳朱江印染厂的染色技术。
大染坊到印染厂,一路风风光光。后来周永基的儿子、孙子都继承了家族染坊技艺,先后担任过印染厂的负责人。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染布技艺逐渐被高新技术淘汰,朱江印染厂于2008年宣布倒闭。
除了大染坊,在朱江村百姓的记忆中,还有三座大院曾经熠熠闪光分别是:周家大院、董家大院与朱家
大院。这三座大院,占地面积大,建筑宏伟,雕梁画栋显赫一时。村民们印象最深的是最后拆毁的朱家大院,大院占地面积有10余亩,四进院落房屋豪华气派,家具精雕细琢。
上世纪80年代,村庄统一规划, 朱家大院大部分被拆毁,原址上仅余座房屋,屋顶是翻新过的,院墙早已颓败,但还残留些许当年的青砖,窗棂上看得到雕花木头。
大染坊时代结束了,那位唱戏的先生和朱江村的故事还在流传。村民说,在赤口耩顶,仔细辨认还能看出石蒜臼、石簸箕的痕迹。
朱江村还有两座碑,矗立在村民心中。
一座是光绪年间敕授文林郎候选知县葵西科恩贡周敏仁墓地的龙头碑。墓地位于209省道东面的山上,墓碑与慕穴保存尚好。
另一座碑是五烈士光荣殉国碑,这座碑现位于209省道西的半山坡上。它是抗战胜利后,由朱江村五团体(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职工会、儿童团)所立。
1940年春至1941年冬,驻莱东县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勾结,不断袭击抗日政权,破坏党组织,残杀抗日群众。1941年11月16日下午中共莱山县六区(旌旗区)区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门玉章、副指导员孙福山、区长刘贯山、区中队副队长李凤宝、司务长门学义等八名主要领导干部到莱阳城北朱江村参加抗日会议,当晚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经过激烈巷战,至拂晓,子弹打尽,有三人脱险,其余五人不幸被捕。
国民党二区区长赵峄山当晚把他们吊在学校的屋梁上,使用酷刑对其审讯,五位共产党员气节凛然,始终不向敌人屈服。11月17日下午刽子手用鬼头大刀当着全村群众的面将他们杀害,并将五人的头颅、身躯抛入一坑之中。烈士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声疾呼:“共产党万岁!人民解放军万岁!
当天夜里,中共党组织知道了此事,地下工作者备了棺材,挖出了面目全非、血肉模糊的尸首,入殓掩埋了五烈士。
1946年4月16日,朱江村五团体联合为英烈立碑于烈士就义位置(村南农田)。石碑背面镌刻320余字的碑文,颂扬烈士英雄事迹。
1947年秋,国民党军占领莱阳城,“还乡团”将碑掀倒。为了避免再遭破坏,朱江村党员秘密将此碑埋入地下。农业合作化后,此碑被迁于朱江村西通往莱阳城的大道北侧,以便过往行人瞻仰。烟青公路扩修改造后,朱江村党支部决定将此碑再次迁到村东209省道西,便于更多的人怀英烈。
朱江村的党员群众继承了先烈们的遗志,战争岁月他们踊跃参军支前,110户的村子有11位烈士。
周家大院还走出了两位师级干部,解放后,他们分别在上海和哈尔滨担任重要职务。
每逢清明之日,村两委成员都会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瞻仰丰碑。老梨树与新篇章。
到蚬河西岸的梨园走走吧,这里属于冲积平原,细腻、富含矿物质的油砂土,孕育出高品质的莱阳梨。梨树大多是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梨树,还有很多超过了二三百年。老梨树遒劲的枝千铺展在梨园上空,春天梨花绽放如雪洁白,秋季梨果压枝如蜜甘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朱江村的百姓守着这片梨园,守着日夜奔流的蚬河水,如老辈所愿,吃喝不愁地度过了数百年岁月。
当然,岁月不全是静好,但战乱之后,终究迎来了和平安好的年代。
为了增加收入,村民们利用蚬河沿岸的土质优势,继续扩种莱阳梨园,还栽种了苹果,并从日韩引进优质品种的梨树。每年,村庄出产的水果合计可为村庄带来近400万元的收入。
今天的村民们,守着祖辈留下的青山绿水,齐心共建美好家园。他们承前启后,将为朱江村的明天续写更美的篇章。
(作者:莱阳/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