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明:向世人展示地下世界的模样

2019-10-07     贵州画报

溶洞,那是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是绚丽的天然画廊,是沉睡了亿万年的艺术宝库。在贵州,提起溶洞,人们总是会把它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到一起,这个人就是金德明。

金德明(1939.7)出生于贵州省绥阳县。被誉为“世界溶洞绘画艺术第一人”,是集绘画、摄影、塑造为一生的艺术家。1984年,他拍摄的120幅溶洞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震惊海内外,填补了我国溶洞摄影空白。

金德明先生对溶洞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与溶洞结缘的一生,可以用“拍、造、画”来形容与概括。从1979年金德明走进溶洞拍下第一张照片开始,到2019年他即将完成20多米的织金洞手绘画卷,40多年的岁月里,他从未有一日放下过对溶洞的眷恋与执念。

踏遍青山

1979年秋,不惑之年的金德明刚调到贵州省科学院不久,便扛起相机马不停蹄地奔赴晴隆县,去探查报告里所说的那个“通体透明的怪洞”。自此,他的探险开始了。

1982年2月,金德明和汪朝阳到了织金洞考察,两位探险家连去4趟,最后一次长达13天。在漆黑一片的织金洞里,金德明每天拍完片,就要在现场马上冲洗,在漆黑潮湿的岩洞中冲反转片,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可想而知。

在进行溶洞考察的那几年中,金德明和汪朝阳历经千难万险,踏遍贵州的山山水水,钻过600多个溶洞,在洞里累计工作4300多个小时,共计500多个工作日,拍摄图片4000多张。他们每到一处,就会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感谢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自己的家乡换来旅游开发的机会,让家乡得到了发展,便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洞穴人”。

1984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上,金德明拍摄的这些照片把贵州溶洞推向了世界。同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条新闻中写道:“我国科学工作者汪朝阳、金德明在贵州省经过近5年的艰苦奋斗和实地考察,在岩溶科学上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了世界罕见、无比瑰丽、规模宏大的一大批溶洞……科技摄影工程师金德明,通过他拍摄的4000多幅真实、精美的照片,填补了我国洞穴摄影的空白。”

再造溶洞

金德明是个玩命的人,他那忘我的追求永无止境,那无畏的冒险精神、少有的坚毅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金德明的一片冰心全在岩溶艺术上,这段探险时光结束后,他并有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选择在这条道路上继续他的征程——他决定要亲自造洞,他要把贵州珍奇的地下世界“搬”到深圳沿海,跻身于华侨城锦绣中华旅游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地下世界”,要用人工把它塑造在地上,这谈何容易。1990年9月,身为贵州省旅游摄影艺术公司总经理的金德明奔赴祖国的南大门深圳。当时,锦绣中华民俗村里已经修好一个长65米、高9米、面积480平方米的洞体,金德明的任务是把这个空壳装满巧夺天工的钟乳石景观、瀑布、暗河、悬崖绝壁。而且大多是吊在那光溜溜的洞顶上。这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是在异地他乡进行,工期限定150天,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人工塑造的地下殿堂里,大大小小的雪白钟乳石笋像晶莹剔透的冰凌条垂顶而吊,犹如北国的冰雕世界,宛如天成,毫无人工痕迹。该工程以90.23分的成绩荣获“优良”,成为一个特色突出的独立景区,被定名为“黔灵古洞”。这个创造性的劳动就像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是对他体力与智慧、知识与技术,以及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全面考核,在这个考场上,他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且得了高分。

“贵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民族文化,比如绿水青山。其中溶洞就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别的地方很少能看到这么令人震惊的地下岩溶,它能造福一方百姓,能帮助山区脱贫致富。我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贵州特有的东西,推向外面的世界,让别人认识贵州,喜欢上贵州,这样别人自然会到贵州来,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走出去、引进来’。”金德明先生说。

执笔绘情

由于长期艰苦的工作和忘我的奋斗,金德明疾患显现。他曾做过心脏大手术,长久以来随身携带救心丸、氧气袋,为了热爱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和生命赛跑,直至退休。

退休后,金德明非但没有就此和岩溶艺术告别,反而对溶洞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那个珍奇富饶的“地下世界”在他脑海心上千回百转,始终不曾消散。于是,他开始尝试着画溶洞。

金德明说:“为了展示溶洞的千姿百态和磅礴气势,我试过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去描画溶洞世界,但效果都不佳,最后选用钢笔画。”

2012年,金德明用白描手法绘出了231幅钢笔画作品,以朴实的线条,为人们呈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视觉世界,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溶洞白描作品数量之最”,随后又耗时2年时间创作了“地下世界——金德明溶洞绘画艺术十米长卷”。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样一个世界奇观,金德明构思了一年多时间,在2016年开始对织金洞进行实景绘制。耗时4年,金德明用钢笔将6600米长的织金洞,绘制在20多米的画卷上。对金德明而言,绘制织金洞最难的是如何布局,以及每幅画卷如何自然过渡到下一幅,每次他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常常几天都下不了笔。

“靠的就是对溶洞的热爱和执着,让我坚持画溶洞。”金德明说,“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才会下笔,有一点儿差错就会前功尽弃。”因常年握笔画画,他的右手中指已然变形。

金德明用钢笔画赋予了溶洞另一种鲜活的生命形态,通过运笔的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以及墨色的浓淡,笔尖描绘出了一根根挺拔的石柱、一棵棵鲜活的石笋。一笔一画,饱含着金德明对溶洞几近痴迷的爱和为发展贵州旅游业付出的艰辛与热情。

画报微评

金德明一生热爱岩溶,在家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洞痴”。正因为他对溶洞的一片痴情,才使他从黔剧团一名普普通通的美工自学成才,成为摄影艺术家,再成为一名造洞大师,直至成为一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从拍洞、造洞、到画洞,一切都是“独创”,世上仅此一家,再找不出第二人。

人生短暂,比起溶洞成千上万年的沉积也只一瞬,热爱催生无限勇气,当“地下世界”的瑰丽感染了金德明的那一瞬,他便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追逐。

虽年至耄耋,但笔耕不辍、扬鞭奋蹄时,他无疑是幸福的,他的人生亦如他所热爱的溶洞一般,闪亮着亘古不变的炫彩光芒。

本刊记者/向忆峰 林剑 本期编辑/王文竹 张国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EuQqG0BMH2_cNUgU2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