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死敌是父母的坏情绪?他对孩子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2019-10-07   育儿神经

好的教育,需要父母的好情绪。

1

昨天接孩子放学,回来时无意间听到了顺路的一对母女的对话。

“妈妈,今天晚饭吃什么呀?我想吃烧茄子。”

“吃吃吃,就知道吃!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挑什么挑!”

小女孩见妈妈语气不好,声音立马低了八度:

“可是你昨天答应我,今天要给我做烧茄子的......”


没想到,听了这话的妈妈更生气了:

“那你答应我考到班级前三,怎么做不到呢?

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还一天到晚给我添麻烦,能不能别给我找事!”

听着母女俩的对话,圈妈对小女孩心疼不已。

也许这位妈妈遇到了烦心事,也许这位妈妈的情绪压抑已久;

但是任何理由,都不该这样对着根本没犯错误的孩子肆无忌惮地发脾气。


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把坏情绪肆意带给孩子,会给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

2

网上有一段名为《从VR视角看父母的情绪暴力》的视频,我觉得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认真看看。

这段视频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情绪暴力。

视频中爸爸妈妈愤怒的表情和刺耳的话语,在VR技术下,显得更加狰狞可怕;

就算是隔着屏幕,也会让人心生不适。

而现实生活中被父母的情绪暴力影响的孩子,内心的恐惧和难受也就可想而知了。

养育孩子,的确会遇到数不清的麻烦;

被孩子气到炸的情况,可能也并不少见。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惩戒孩子;

但是我们不能威胁孩子、恐吓孩子、甚至殴打孩子。


正如视频中所言,有时候,孩子只是有点小调皮:

弄乱了玩具、打翻了杯子、在家里上蹿下跳......

这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有时只需要几句简单地叮嘱和提醒就能解决;

而很多父母,却像视频中的父母一样,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

视频中有一句话直击人心:

游戏可以逃开;

但孩子却很难逃离自己的父母。


孩子,不该为我们的坏情绪买单。

当我们任由自己的坏情绪肆虐,将孩子置于负能量的漩涡之中,让他逃无可逃的时候;

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的负能量和坏情绪;

好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好情绪。

3

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做了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实验的对象是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和她年轻的妈妈。

实验一开始,妈妈和孩子像往常一样交流玩耍。

妈妈言语温柔,表情很轻松;

孩子也表现地很放松、很开心。

就在两人玩的很高兴的时候,妈妈应实验要求,突然转过了脸;

等再次转过脸来的时候,妈妈收起了笑容,变得面无表情。

出人意料的是,看起来懵懵懂懂的孩子,瞬间就觉察到了妈妈脸上表情的不同。

孩子愣了几秒后,开始像之前那样,对着妈妈笑。

看到妈妈毫无反应,孩子使出了所有的“手段”来吸引妈妈的注意:

对妈妈伸手、尖叫、转身四处看......


实验不到两分钟,孩子就出现了负面情绪;

接着,孩子陷入了极度的崩溃之中,哭闹了起来。

而当妈妈恢复了轻松愉悦的表情后,孩子也立即转悲为喜,露出了笑容。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敏感,小孩子如此,大孩子也如此。

我们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

只是面无表情,就会让孩子深感不安;

抱怨、吼叫、谩骂甚至是殴打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


幼儿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坏情绪的不适和不满;

很多“懂事”的大孩子,却只能压抑自己的不安和不开心,暗自神伤。

久而久之,这些深受父母负面情绪影响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父母的“翻版”。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超出我们的想象。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4

有人说,孩子有时候真的太气人,父母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同样作为妈妈,圈妈实在是太明白这种感受了。

有时候,孩子的确把人气的牙痒痒;

跟圈妈一样急性子的妈妈,可能根本来不及思考,就已经开始发脾气了。

但是,依然有一些妈妈,能够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保持着冷静和耐心;

明星妈妈胡可,就是其中的代表。

某亲子节目中,胡可正在为两个孩子包饺子。

正处在调皮年纪的小兄弟俩,因为弟弟给哥哥脸上扔肉馅而发生了争执。

本就对两人拿食材玩乐而生气的胡可,看到这一幕,十分生气。

但是,胡可并没有因此而大发雷霆。

在提醒孩子不能这么没完没了之后,她很快恢复了温柔和耐心。

她安慰了哭泣的小鱼儿,又温柔地引导他,让他明白:

肉馅是用来包饺子的,浪费食物是不对的;

把肉馅往哥哥脸上扔,更是不应该。


在妈妈的耐心教育下,小鱼儿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不仅停止了哭闹,还主动给哥哥道了歉。

三四岁的孩子,本就处于调皮捣蛋的阶段,爱玩爱闹是他们的天性;

用责骂甚至是暴力手段来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要想纠正孩子的行为,最好的方式就是:

跟孩子认真沟通,让孩子从心里意识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教育孩子,情绪暴力不可取;

认真沟通、积极引导,才是硬道理。

5

我们都曾对孩子使用过情绪暴力:

我们害怕孩子习惯不好,所以发脾气;

我们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所以发脾气;

甚至,我们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对孩子发脾气。

我们有千百种理由来说服自己:

我发脾气都是为了孩子好。

现在对孩子太仁慈,将来孩子有吃不完的苦......



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

我们的情绪暴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可能比习惯不好、学习不好还要大。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

乱发脾气、肆意对孩子实施情绪暴力,是“副作用”最严重的一种。

爱孩子,请多一些倾听,少一些置若罔闻;

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

多一些温柔,少一些暴力!